一般是以省來劃分出川、魯、蘇、粵、湘、閩、浙、徽八系。不過我個人覺得這種劃分不並正確,好像廣東的粵菜,真正的"粵"是以順德及廣州等作為代表;潮州菜其實偏向閩菜,好像潮州粥就是閩南的稀飯,閩南人不愛吃粵人的明火白粥,指沒有口感;東江菜就是指惠州及河源一帶的菜式,乃客家菜的一種。一般掛粵菜招牌的餐館,就是真正的"粵"菜,潮州菜及客家菜都有自己的餐館。蘇菜的意義也不大,蘇南人是吃米飯而蘇北人是吃小麥的。
http://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910
中國有多少個菜系?
由於對菜系的理解不同,中國到底有多少菜系,尚無一致的意見。有人認為一省可算一個菜系,也有人把一省分為幾個菜系。一些人將中國菜系分為八個:川、魯、蘇、粵、湘、閩、浙、徽;也有人認為有十個,即八大菜系加上京、滬。
飲食和烹飪的商業化、市場化製造了菜系,而飲食和烹飪的商業化、市場化也在泯滅菜系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說它們在消滅著菜系,特別是在大型的城市之中。因此到底有多少菜系、哪些地域的肴饌應該列入菜系之中是永遠爭論不完的問題。
我們選取歷史淵源較深、有全國影響和自己鮮明特色的八家進行評介,以顯示我國廣大地區飲食烹飪的面貌,以及飲食文化的發展與地域的關係。
構成菜系的條件有哪些?
嚴格地說,各省、各地區、甚至各縣都會有自己獨特風味的肴饌,但是要構成「菜系」則必須有一定數量的肴饌,它們在原料選擇、調料運用、烹調技藝上都有自己的特點,並且本地域的肴饌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繫。
菜系的形成又與該地區的商業、交通、文化發展程度相關聯,並以城市繁榮為基礎。具備了這些條件才會出現大量的酒樓飯館,烹飪技藝得以交流,各種帶有地方特點的珍異的食物原料得以薈萃,從而形成大量的名肴佳饌和世代相承的廚師──這是菜系形成的關鍵。另外還需有一批高水準的消費者和有較高文化教養的美食家品評提倡,這是菜系形成的動力。
菜系是怎樣形成的?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氣候、水質、物產、風俗差異都很大,這些必然造成食風的地域差別,形成地方風味平常說的「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雖然這不是指現代疆域的全國說的,但基本上反映了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和江浙一帶人們口味的差異。這種現象大約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就出現了,真正見於記載是到了春秋戰國時代。
地域差別隨著飲食烹飪的商品化越來越凸顯出來。
兩宋時期飲食行業空前繁榮,汴梁、臨安就有「胡食」、「北食」、「南食」、「川味」等招牌的出現,表示該店出售飲饌是帶有地域特徵的。這便是菜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