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其實滿清剛遷都北京,攝政王多爾袞就迫不及待地在佔領區強制推行滿語,企圖以滿語取代漢語,但因為滿語文化所能表現的底蘊太差、且教材、師資匱乏而很快搞不下去,具體來說,北京城內以及鄉下的磚瓦或不知名的植物,都沒有滿語詞彙,如果要繼續統治,那使用現成的漢語詞彙是最快速的。事實上,終清一朝,滿語始終為大清國法定“大清國第一國語”。滿清強制推行滿語,雖然最終未能得逞,但還是改變了漢語的發音系統,滿洲貴族造就滿化漢語,形成了北京內城話,之後,於民國時代的滿族權力反撲下,成為中國的“普通話”〈民國國語〉,滿清征服者對中國文化的扭曲,這是造成中國文化劣質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許多方面來說,滿清征服者從來沒有歸化漢文化的意思,反而處處流露出消滅漢文化的野心。事實上,滿清的征服之初,滿人非但沒有漢化,漢族、回族和南方諸多少數民族的反倒迅速被迫滿洲化,當然,這樣的滿洲化基本上停留在表層。但滿洲化之所以基本停留在表層,僅因為征服者沒有文化能力使這種同化達到較深的內在層面,而不是他們不想這樣做。 在入主中國之後,為了掠奪與橫搶充沛的資源,滿人才開始了深刻的漢化進程,但這種進程是極不情願的、不由自主的,而且相當緩慢。與北魏鮮卑統治者相反,滿清殖民者,對漢化始終充滿警惕和抗拒:入關之初,多爾袞就刻意阻止順治帝學習漢語,以防統治集團漢化;入關百年之後,乾隆帝仍在大力強調“勿忘滿洲根本”、“勿染漢人弱習”,竭力抵制漢化,甚至不惜懲處喜好以漢語賦詩作詞的滿洲貴族。清殖民者自始自終實行的滿漢隔離政策,這是世界上任和殖民統治都有的現象。並且在國家權力的保護殼裡,滿語一直作為宮廷用語,直到清帝遜位的最後一刻。
鴉片戰爭之後,在西方列強的威逼下,滿洲殖民集團漢化進程才被動加快,主要是為了指使漢人去維護滿清殖民者的權力地位,但清殖民者仍然堅守種族特權專制及種族隔離的制度樊籬,抗拒著漢人的同化。根據殖民者對自己的定位:滿人是統治中國的民族,但決不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意即,中國僅是滿清帝國的一部分。清末民初,出身滿洲貴族的女作家德鄰就在其吹捧慈禧的書《御香縹緲記》中記述:他父親教導她,他們(滿人)不是中國人,但他們是中國的主人。
滿人徹底被同化,真正成為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是在滿清覆滅之後。由於辛亥革命是抱有種族性質的革命行動,被革命的滿人為了躲避戰亂,則紛紛學習漢文化,假裝成漢人,躲在漢人平民百姓之中求生。
2011-07-17 16:20:11 補充:
經過大清帝國亡國多年後,滿文依然被保存在錫箔族的傳統之中,且有《御製五體清文鑑》傳世。穆麟德轉寫:han-i araha sunja hacin-i hergen kamciha manju gisun-i buleku bithe)是乾隆末年(一說1794年)編成的大清語言辭書。該書收詞包括滿、藏、蒙古、維吾爾、漢五種語言,是在《御製四體清文鑑》基礎上增加維吾爾語而成。原書六函,36卷,2563頁,分為正編(32卷)、補編(4卷)。按詞義類別分為部(如「天部」)、類(如「天文類」),共收詞約18671條。
目前已知有三部,分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雍和宮。民國遷台時,並未帶來台灣。
2011-07-17 16:20:55 補充:
還有一部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2011-07-18 07:10:22 補充:
日本扶植下的滿洲國,是以“日語”為“國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