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是指首都及其近郊的居民,包括各級貴族和工商業者,與及周近族成員等。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4/14z/14z06/14z0607.htm
體國經野
「體國經野」一句﹐出自《周禮》一書。「國」指王都﹑封國之都及古國之都﹐居住著大小貴族和工商業者﹐稱國人﹔「國」的四週稱郊﹐居住著周近族成員﹐亦屬於國人﹔郊之外稱野或遂﹐居住著外族成員或戰俘﹐稱野人或氓﹑萌。國人有權當兵﹐受教育和參加政治的權力﹐而野人沒有。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4/14g/14g01/14g0101.htm
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
西周從成王、康王經昭王、穆王到共王這段時期,大致屬於治世。共王之後,便日益中衰。到了第十代君主厲王時,甚至發生了一場大事變。原來由於長期對外戰爭和貴族奢侈腐化,西周國力已經不斷衰微,但厲王不但沒有半點檢束,反而變本加厲地施行暴政。他為增加收入,竟把山林川澤據為己有,不許國人(首都及其近郊的居民)上山砍柴、打獵。人民因生計被斷絕,紛紛在街頭巷尾聚集,發表對厲王「專利」政策的不滿。厲王十分惱怒,派專人監視臣子、百姓,發現有誹謗朝廷的,就處以死刑。結果在公元前841年,國人憤然起而暴動,衝進王宮把厲王趕走。厲王逃彘(今山西霍縣),鎬京一時沒有天子,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朝政(一說由共伯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由於《史記》一書由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開始繫年記事,因此國人暴動、厲王被逐、「共和行政」建立的這一年,就被視為中國歷史有確切年代記載的開始。到了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厲王在彘死了,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共和行政」才告結束。宣王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使國勢在短期內略有振興,然而國人暴動已動搖周室統治的根基,西周的滅亡已是遲早的問題了。
================================
史記的記載是來楚王熊渠害怕周厲王伐楚故取消王的稱謂。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熊渠生子三年。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閒 民和,乃興兵伐庸、[一]楊,[二]至于鄂。[三]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h王,[四]中子紅為鄂王,[五]少子執疵為越 章王,[六]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注[一]集解杜預曰:「庸,今上庸縣。」正義括地志云:「房州竹山縣,本漢上 庸縣,古之庸國。昔周武王伐紂,庸蠻在焉。」
注[二]索隱有本作「楊雩」,音吁,地名也。今音越。譙周亦作「楊越」。
注[三]正義五各反。劉伯莊云:「地名,在楚之西,後徙楚,今東鄂州是也。」 括地志云:「鄧州向城縣南二十里西鄂故城是楚西鄂。」
注[四]集解張瑩曰:「今江陵也。」索隱系本「康」作「庸」,「h」作「袒」。 地理志云江陵,南郡之縣也。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之。
注[五]集解九州記曰:「鄂,今武昌。」索隱有本作「藝經」二字,音摯紅,從 下文熊摯紅讀也。古史考及鄒氏、劉氏等音無藝經,恐非也。正義括地志云:「武昌縣,鄂王舊都。今鄂王神即熊渠子之神也。」
注[六]索隱系本無執字,越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