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有一禪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正好回應閣下不解之心結,
「見山是山」,是出於世俗人的直觀,因直觀而生執迷,
「見山不是山」,是破斥世人之直觀的執迷,但卻生起非直觀的執迷,
「見山還是山,」是破斥修行人非直觀的執迷,從而返回直觀,
閣下看到金剛經解說「無我」,之所以使得閣下感到快樂,
是因為閣下的現況,處身於種種壓力,一個直觀的世間,
直觀告訢你:
「人生終日勞苦計算,都是為了這個自己,為了自己家人,為了自己事業,,,,」
壓力,自然源源不絕,
一旦看到金剛經解說「無我」,
閣下就生起反直觀的心理,
反直觀告訴你:
「世間這個我,本來是毫無意義的,乃至我的家人,我的事業,都不是意義,」
既然一切都是無意義,又何來壓力呢?????
如此,就會使得閣下得著"一時之快樂",
我說這是"一時之快樂",
因為這樣領會"無我",是不切實際的,
無論我們怎樣去否定直觀,直觀依然是依緣於我們,
譬喻說:
當我看到蘋果這樣的事物,是出於我的直觀,
若我要否定直觀,否定它,我可以視而不見,
但無論我如何視而不見,我依然是依緣於這個蘋果,
我念念看到蘋果,我就念念否定它,
如此,見與不見,恒常糾纏,心生苦惱,
閣下內心的矛盾,就如同上述之比譬,
閣下本來如是「見我是我」,從而於生活上產生壓力,
當閣下看了金剛經解說無我,閣下就生起「見我不是我」的理念,
直觀的「見我是我」,跟非直觀的「見我不是我」,糾纏不清,
如此,閣下就一念快樂,一念又落於煩惱,糾纏不清,,,,,
修行,是有一個過程,
當修行人覺悟"無我"的教化,
修行人常常於「見我是我」,「見我非我」這種直觀與非直觀的心理,生起矛盾,
如此,就有這一禪語,導引世人,修行人不平衡之心理: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閣下可以以此禪語修行
「見我是我,見我不是我,見我還是我」
閣下毋須要否定因緣和合而來的「我」,亦毋須否定來自世間的種種壓力,
人有壓力,你也有壓力,
人有壓力不懂得如何看化,迷執不捨,因此走進死胡同,
你有壓力明白如何看化,適時放下,乃使得你不至墮落於死胡同,
這是你的修為,
2011-07-16 17:14:04 補充:
再用一個比喻:
一個人,無論幾咁迷執世間實而不虛,或幾咁迷執世間虛而不實,
都無法影響食飯拉屎,這個事實,
執迷世間實而不虛的人會說:
「我是實在的,食飯是實在的,拉屎是實在的,」
執迷世間虛而不實的人會說:
「我是虛構的,食飯是虛假的,拉屎是虛幻的,」
無論是執迷實在,或是執迷虛妄,
食飯拉屎這樣的事實,是不會因為個人之定義而改變的,
2011-07-16 17:14:13 補充:
這是出於甚麽道理呢????
這是出於"因緣",既然因緣於「人要食飯拉屎」這樣法性,
就必如是生起如此法性,不管我們用甚麽道理解讀食飯拉屎這種種事理,
實在的人,所做的,自然是實在的事,
虛妄的人,所做的,自然是虛妄的事,
無論說實在,或是說虛妄,
都不能離開因緣和合所幻變出來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