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的生平故事

2011-07-13 6:35 am
李白的生平如何
幫我解答喔

回答 (7)

2011-07-15 7:05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0408/html/a01/0408a01.html
家世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他的籍貫、祖先、家世、出生地,乃至種族都不能十分確定。一般認為他的祖籍在隴西成紀,先世移居中亞碎葉,李白就出生在這裡,碎葉在唐朝屬安西都護府管轄。李白5歲的時候隨父親遷居綿州,所以他自稱是蜀人,也就是四川人。他父親沒有做過官,可能是一個富商,當時的人稱他「李客」。
少年時代
李白少年時代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不限於儒家。他這樣回憶自己的少年時期:「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十五遊神仙」,「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可見他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這對他詩歌特點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青年時代
李白在20歲前後遊歷了成都、峨嵋山等地,還和一位隱士東岩子共同在青城山隱居了好幾年。他還曾跟趙蕤學習過,趙蕤著有《長短經》十卷,論王霸之道,這對李白後來的思想和經歷也有影響。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25歲,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便離開四川開始漫遊。他很留戀故鄉的山水,途中所寫的《渡荊門送別》裡說:「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遙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他尤其懷念四川的峨嵋山和山上的月亮,他在《峨嵋山月歌》裡寫道:「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如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李白出蜀之後,南遊洞庭,東訪金陵、揚州,後來回到江夏一帶,在湖北安陸和唐高宗時作過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了婚,遂定居安陸。後又北遊洛陽、太原,東走齊魯,寓家任城。天寶初,南遊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
李白漫遊楚地時,蜀中的朋友吳指南死於洞庭湖上,李白「炎月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數年後,「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在遊揚州時,不到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上安州裴長史書》)
在十數年的時間裡,他幾乎漫遊了半個中國,寫了許多優秀的詩篇,顯示了高度的藝術才能。在這段期間,李白很可能去過首都長安,但是沒有得到施展其政治抱負的機會。
召入長安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42歲,被唐玄宗徵召入京。李白初到長安,受到玄宗的禮遇。據說玄宗下輦迎接,又以七寶床賜食,親手為李白調羹。玄宗將李白置於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
可惜李白只是以文學辭章見重,並沒有實際的官職,更沒有政治實權。他那「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得不到施展的機會。尤其是,自開元末年以來,政治日益腐化,政權把持在奸相李林甫之流的手中。李白以其蔑視權貴的性格,當然不能與他們相容。誹謗和讒言使他感到留在長安無用武之地,於是懇求還山。在天寶三載(744年),他44歲時沉痛地離開了長安。「讒惑英主心,恩疏佞人計。彷徨庭闕下,嘆息光陰逝」,這幾句詩便是當時情況的寫照。
辭京漫遊
從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到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李白又流浪了12年。天寶四載(公元745年)李白受道籙於齊州紫極宮,成為一名道士,此後更熱衷於求仙訪道。但是李白並沒有忘懷社會現實,這段時間政治的腐敗、社會的危機在他的詩中有所反映,他的詩歌也就帶有更深廣的憂憤之情。當他得知李邕、李適之被奸相李林甫迫害致死的時候,用詩歌表達了他的憤怒不平。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李白輾轉逃難來到廬山。他寫了一些反映戰亂的詩歌,表達了憂國憂民的心情。不久,長安陷落,玄宗逃往蜀中,肅宗即位重整軍力,謀劃反擊安史叛軍。
肅宗至德元載(公元756年)十二月,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璘時任江陵大都督,以抗敵平亂為號召,在江陵招募將士數萬人,順江東下,路經廬山辟李白為僚佐。李白出於報國安民的誠意,加入了李璘的幕府。他當時很興奮,以為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來了,在詩裡寫道:「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有自比謝安之意,也表達了平定安史之亂的信心。但李白沒有料到,肅宗深怕李璘搶奪他的帝位,於是發兵征討。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永王兵敗被殺,李白也因此被捕入潯陽獄中,第二年流放夜郎,行至三峽,遇赦放還。
李白遇赦放還之後,往來於長江中游一帶,仍然密切地關注時局的發展。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61歲,聽到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的消息,便請纓從軍,半道因病而還,到安徽投靠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病逝。
去世前,李白把手稿全部交給李陽冰,請他作序。又作了一篇《臨終歌》,便與世長辭了,享年62歲。《臨終歌》中寫道:「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他為自己的一生深感遺憾!李陽冰為他編成《草堂集》20卷。據李陽冰的序文所說,這只是他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今當塗青山有李白墓。
2014-09-03 9:14 am
* ***** http://*****

[電子遊戲]
拉霸、水果盤、7PK、5PK

[運彩遊戲]
棒球、籃球、足球、網球、冰球、各種體育經典賽事

[真人遊戲]
百家樂、21點、骰寶、輪盤、牌九、三公、輪盤、翻攤、牛牛、二八杠

[對戰遊戲]
台灣麻將、德州撲克、骰盅吹牛、四支刀、鬥地主、十三支、二八槓、暗棋、接龍

[彩球遊戲]
香港六合、台灣樂透、今彩539、樂合彩、大陸時時彩、基諾彩、北京賽車、賽狗、賽馬、指數

[優惠活動]
1.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2.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 http://*****
歡迎免費體驗試玩!!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
2014-08-25 1:42 pm
【亞洲36588合法彩券公司直營 官網: A36588.NET 】

【 最新活動→迎接新會員,首存狂送20% 】

【運動→電子→對戰→現場→彩球 】

【免費服務 →電影區、討論區、KTV歡唱、運動轉播、即時比分、24H客服 】

【亞洲36588合法彩券公司直營 官網: A36588.NET 】
2011-07-14 5:16 am
李白(701-762) 「子之文章,傑力人上。地辟天開,雲蒸雨降。播產萬物,瑋麗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 ? 又如長河,浩浩奔放。萬里一瀉,末勢尤壯。大騁闕辭,至於如此。意氣飄然,發揚儔偉」【宋曾鞏《代人際李白文》】。 中國人幾乎沒人不知道李白的,因為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為大詩人,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堪稱中國詩壇第一人。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祖於隋末戰亂逃至碎葉(今吉而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遊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人又稱「李謫仙」。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句。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涂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裡」《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衝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湧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湧,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遊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讚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幹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
參考: 賽諸葛BOSS的智慧
2011-07-13 3:16 p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99%BD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李太白集》傳世。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橫溢;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詩篇傳誦千年,眾多詩句已成經典,例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詩歌上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

早年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應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為被滅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說缺乏佐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靜寧南)。他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關於其出生地有多種說法,現在主要有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和西域的碎葉(Suyab,位於今日吉爾吉斯托克馬克附近)這兩種說法,其中後一種說法認為直到李白五歲時(705年)才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四川江油。李白自五歲(705年)接受啟蒙教育,從景雲元年(710年)開始,李白開始讀諸子史籍,開元三年(715年)——喜好作賦、劍術、奇書、神仙。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遊歷。開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寫《長短經》的趙蕤為師,學習一年有餘,這段時期的學習對李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讀書。中年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有一次皇帝因酒酣問李白說:「我朝與天后之朝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門,國由姦幸,任人之道,如小兒市瓜,不擇香味,惟揀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採用,皆得其精粹者。」玄宗聽後大笑不止[1][2]。但是由於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據說是因為他作的《清平調》得罪了當時寵冠後宮的楊貴妃(楊貴妃認為「可憐飛燕倚新妝」幾句是諷刺她)而不容於宮中。後來他在洛陽和另兩位著名詩人杜甫、高適相識,並且成為了好朋友。晚年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參見李璘之亂)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徽省馬鞍山)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關於他的死,還有多種說法。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李白是病死。[3]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詩》云:「竟遭腐脅疾,醉魂歸八極。」指出李白是患「腐脅疾」而死的。據《舊唐書》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但因途中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新唐書》記載,唐代宗繼位後以左拾遺召李白,但李白已去世。另有傳說,說他在舟中賞月,因下水撈月而死[4]。由於這個傳說,後人將李白奉為諸「水仙王」之一,認為文豪李白在另一個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員、漁民及水上貿易商旅。逸事鐵杵磨針《鐵杵磨針》是一個以李白為主角的小故事,用以勉勵學子勤奮向學。此故事在中國有很高的知名度,最早見於南宋祝穆《方輿勝覽》中的〈眉州·磨鍼溪〉篇中。故事大意是說李白年少時曾一度逃學,經過一條小溪時見到一個老婦人正在磨粗大的鐵杵,李白甚感奇怪,於是問老婦人磨杵的目的,老婦人回答要慢慢地磨成針。老婦人的回答讓李白頓悟,遂從此孜孜不倦,奠定其學識深度。
2011-07-13 8:24 am
版主為何不自行蒐尋網路,他人的回答也是這樣來的啊!
2011-07-13 10:57 am
李白的詩,傳誦千古。 他的家世和出生地,還是一個謎。
現在一般認為,李白生於唐長安元年(701),卒於寶應元年(762)。 關於他的出生地,一說生於蜀中(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儘管尚有爭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從五歲到二十五歲期間,一直生活在蜀中。 說他的故鄉是四川,是沒有問題的。

李白的父親沒有做過官,可能是一個富商。 李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六甲”是計算年月日的六十甲子,也用於小孩識字。 “百家”是諸子百家的各類雜書。 從李白詩文中所引詞章典故來看,他讀的書的確是很多的。

在讀書之外,李白還學習劍術,大概水平還不錯。 他的一位朋友魏萬曾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 後來漫遊時,李白可能常常佩劍在身,同為“飲中八仙”之一的崔宗之就說他“袖有匕首劍”。

大約十八歲時,李白在家鄉附近的大匡山,跟隨一位名叫趙蕤的隱士讀書學習。 趙著有《長短經》一書,主要論述王霸之道,研究帝王統治之術。 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裡,李白與山林禽鳥相親,沒有下山進過城,後來他時而想過問政治,時而想隱退,多少受過趙蕤的影響。

二十歲時,李白出遊成都,上過峨眉山、青城山,到過川東一帶。 巴山蜀水是他終生的記憶和財富,給了他創作的激情和靈感;故鄉的月亮同樣讓他念念不忘。 這些都是他詩歌中很重要的意象。

李白的整個青年時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即歷史上所說的“開元盛世”。 李白一生,對政治是有很大熱情的,但他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走科舉的道路,而是採取了另外一種也很時興的方式,即漫遊、幹謁。 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同時,廣泛結交朋友,拜訪公卿名士,以提高聲望,求得仕進。

大約在二十五歲那年,李白離開蜀地,開始了漫游生活。 從此,他再也沒有回到家鄉。 此後,但凡提到蜀地,他都有一種濃烈的故鄉情懷。 到了晚年,他更是思念不已,就像他在《宣城見杜鵑花》中所流露的:“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李白由水路經巴渝,出三峽,遊歷了今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 而後繼續東遊,到達今江蘇南京、揚州,浙江紹興等地。 他一路遊覽山川奇景,寫了不少好詩,大多自然清新,如童稚般脫俗與率真,可見其心懷之清朗,情感之澄明。 這一時期,吳越民歌的風韻,給了他新的創作營養。

初次遠遊的李白,意氣風發,廣事交遊,輕財好施,他後來說:“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開元十五年(727),二十七歲的李白東遊歸來,至湖北安陸,入贅許府,妻子是唐高宗時的宰相許圉師的孫女。 李白在這裡住了大約十年。 這一時期,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中,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與人生願望:“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范蠡)、留侯(張良)浮五湖,戲滄洲。”

開元十八年(730),李白初入長安,寄居在城外的終南山中,想走一​​條由布衣而至卿相的“終南捷徑”。 他奔走於王公貴人之門,希望得到引薦,卻四處碰壁。 因交友不慎,他曾和一批市井少年浪游於長安。 最後,李白不得不怏怏而去,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洛陽、太原等地。

李白在安陸呆的日子並不很多,他常常以詩酒會友,在遊襄陽(今湖北襄樊)時,結識了隱居在鹿門山中的孟浩然。 更多時候,他四處遊歷,結交官員名流,時而上書自薦,時而贈詩抒懷,時而面見陳情,通過種種努力來展示自己的才情和政治抱負,但這一切的努力都沒見效。 這一時期的生活,李白自稱為“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頗為恰當地概括了他的心境和處境。

十年漫遊,李白感到了從政的艱難,體會到人生道路的坎坷。 他寫下了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樂府歌行呈現出江潮洶湧之勢。 在很多詩篇中,他顯得有些焦灼和煩悶,在對理想的憧憬中,伴有不安和茫然;在自信進取的豪情中,鼓盪著不平之氣。



2011-07-13 02:58:08 補充:
大概在三十七八歲時,不知由於什麼原因,李白將家遷往山東。 最常住的地方可能是任城(今山東濟寧)。 由於許氏夫人病逝,李白在這裡與一位姓劉的婦人結了婚,後來又離異。 在山東之初,他常與孔巢父等人相會於徂徠山,縱酒吟詩,人稱“竹溪六逸”。

李白曾自述“我家寄東魯”,寄了大約二十年。 但他本人呆的時間不多,他是閒不住的,仍然到處去遊歷;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

天寶元年(742),玄宗皇帝下詔,命李白入京。 李白時年四十二歲,初聞徵召,喜出望外,他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中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在朝中任職的名士賀知章一見到他,就說其詩“可以泣鬼神”;又讀其《蜀道難》,呼為

2011-07-13 03:00:43 補充:
“謫仙人”。 李白聲名更是大振。 當時玄宗對他也頗欣賞,召見於金鑾殿,命待詔翰林。

李白風光了一陣子,自己也頗以為榮,他以為施展才能的機會來了。 但他很快發現,所謂待詔翰林,實際上就是做個以文學詞章而備顧問的侍從,一個皇帝的高級清客而已。 玄宗只是讓他侍宴陪酒,寫些應酬歌頌文章,並沒有重用他的意思。 這與他的理想可謂大相徑庭,於是漸漸流露出失望和厭倦情緒。 他常和賀知章等人狂放縱酒,號稱“飲中八仙”。 後來杜甫曾這樣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大概因為恃才傲物,李白得罪了一些權貴,遭到排擠和非議,漸漸被皇帝疏遠。

2011-07-13 03:01:02 補充:
李白自知不為朝廷所容,就在天寶三載(743)春,上書請求“還山”,玄宗以其“非廊廟器”,賜了些錢,把他打發走了。 李白臨行前後,賦詩多首,或怨憤不已,或惻愴難平;雖有訣別之辭,也有戀朝之情,其痛苦遠甚於初入長安離京之時。

在長安呆了兩年,李白置身於社會的最高層,經歷了由大喜而大悲的重大轉折,這不能不對他的心境與詩風產生重大影響。 他先前作品中的亮色調已經有所減淡,開始變得鬱怒,顯得更為沈厚。 他對現實的觀察,雖不能說已深刻,但至少已有些厚重與蒼勁。 這一切預示了在以後的十年中,他風格的重大轉變。

告別帝都之後,李白重又踏上漫遊之路。 途經洛陽時,認識了比他小十一歲的杜甫。 後又與杜甫、高適

2011-07-13 03:01:14 補充:
從天寶三載到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一直處於漂泊之中。 這就是史料所說的“十載漫遊”,也就是李白自己所說的“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 梁園即今河南開封。 李白在這裡最後一次結了婚,其夫人宗氏是武后朝的宰相宗楚客的孫女。 李白的子女仍居東魯。 李白以這兩地為依托,但都沒有久住,他往南到過吳越,往北去過幽州,有不少地方,如金陵等地,則是舊地重遊。 他的漫遊,一是求仙訪道,一是寄情山水,此外也是尋求為國效力的機會。

與第一次漫遊相比,李白這一時期的出世思想重了許多。 他在離開京城的那一年,就在齊州(今山東濟南)入了道籍,還煉丹燒藥。 但神仙不能解決他的問題,回東魯舊居後不久,他大病

2011-07-13 03:01:36 補充:
了一場,當是身心交瘁所致。 道教對他而言,更多的是失意之中的精神寄託。 在他心裡,隱與仕的矛盾時常交織著。

這一時期的李白,生活是窘困的,“歸來無產業,生事如飄蓬”;心情也很悲憤,“摧殘檻中虎,羈拽韉上鷹”,但始終沒有喪失他的樂觀和自信,也沒有放棄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 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

2011-07-13 03:02:35 補充:
在漫遊當中,李白對社會現實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他對權奸擅權、朝政昏庸、國是日非深感憂慮和不安。 表現在詩中,他已從基於一己的朦朧的焦躁不平,開始進入家國之憂的更開闊也較為沈厚的思索。

天寶十三載(754),李白在揚州與魏萬(後來改名魏顥)相識。 為了尋訪李白,魏曾追尋數千里。 李白似乎很欣賞他,將詩文交給魏萬,請他日後編集作序。 魏萬考中進士後,將李白的詩文編成《李翰林集》,並撰寫了序言。 可惜這個集子如今已不存,留下來的只有魏萬的那篇序言。

2011-07-13 03:02:49 補充: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戰火迅速蔓延及河北、河南。 李白攜宗氏夫人出逃南奔,開始往越中避難,不久即隱居於廬山。 李白一路寫了許多詩篇,表達了對亂軍的痛恨,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擔憂。

天寶十五載(756),玄宗奔蜀。 太子李亨於七月在靈武即帝位,是為肅宗,改年號為至德。 同年,唐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璘以抗敵為號召,率軍沿江東下,途經九江時,永王派人三次上山請李白入幕。 李白出於報國立功的願望,想趁機實現平生大志,於是應邀,誰知不幸從此隨之而來。 永王與肅宗發生矛盾,不久演變成為內戰,永王兵敗被殺。 李白也因此獲罪,被捕入獄。 時為至德二年,李白在幕中不過一月有餘。

2011-07-13 03:03:02 補充:
在獄中,李白多次寫信辯白,夫人宗氏也為他多方奔走,總算暫時獲釋。 但不久,李白以“從璘附逆”罪再度入獄,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李白從潯陽出發,沿長江而上。 這時他已經是五十八歲的老人了,報國無門,反而獲罪,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 李白在途中苦熬了約一年,於肅宗乾元二年(759)春,行至四川奉節,朝廷因天旱而大赦天下,李白懷著“曠如鳥出籠”的喜悅,迫不及待地乘船東下。

2011-07-13 03:03:13 補充:
李白東歸後,來往於宣城、金陵等地之間。 這時他雖預感到政治理想不可能實現了,但仍密切地關注著時局的發展。 上元二年(761)秋,大將李光弼率兵出征東南,李白當時正在金陵,準備參軍平叛。 這時他已經六十一歲了。 終因年老多病,不得不半途折回。 詩人沉痛地慨嘆道:“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

寶應元年(762),李白到安徽投靠當塗縣令李陽冰。 同年十一月,詩人在貧病交加中悲憤地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二歲。 死前有絕命詩《臨路歌》一首,自比大鵬凌空,中天摧折,但仍相信他激起的餘風足以流傳萬世。 李白臨終前託付李陽冰將其詩文整理編集並作序。

2011-07-13 03:03:31 補充:
也就是這一年,玄宗、肅宗相繼死去,新登基的代宗下詔任命李白為左拾遺。 然而此時李白已不在人世。 除“李翰林”外,李白因此還有一個別稱“李拾遺”。

2011-07-13 03:03:45 補充:
李白一生的最後幾年,窮愁潦倒,生活十分淒涼。 因從政而遭流放,是他一生中遭受的最慘痛的打擊,也是他最痛苦的一個時期。 他自己曾在流放途中說:“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然而切莫以為詩人的晚境只是愁苦潦倒,至少他意氣並未隨不幸而衰竭。 這一時期,是他五言大篇,尤其是“選體”五言創作最豐的時期。 不僅篇制宏大,而且融入了他七古長篇的氣勢,或張揚軍威,或鳴冤呼屈,或請命自述,或紀行感懷,都似挾雷霆,似裹風雨,成為詩歌史上的一種奇觀。 這一時期,他的七絕更進入了爐火純青的化境。 俊爽奇逸一如其前,同時寓精嚴於自在,信手拈來,功力尤深。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51: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712000016KK112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