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請評論他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報應?
美國首宗與網上欺凌有關的刑事案前日(周三)審結,在網上假扮少年導致一名抑鬱症少女自殺的女被告,三項輕微罪行罪名成立,最高刑罰是入獄三年和罰款 30萬美元( 234萬港元)。檢察官指裁決顯示互聯網並非無法無天的領域。
案發於兩年前, 49歲被告德魯懷疑女兒的 13歲女同學邁耶,在朋友間散播女兒的謠言。德魯為了報復,夥同女兒和一名兼職助理,在 社交網站虛構出 16歲少年埃文斯結識邁耶,向她說盡甜言蜜語。邁耶自覺墮入愛河後,埃文斯突然與她分手,更指她是「蕩婦」,邁耶不堪侮辱,吊頸自殺身亡。
案件在總部所在地洛杉磯審理,陪審團裁定德魯三項非法使用電腦戶口的輕微罪行罪名成立,但串謀重罪不成立。邁耶的母親認為裁決是「勝利」,檢察官奧布賴恩亦譴責德魯明知邁耶有抑鬱,就不應「羞辱、玩弄」她。
法新社/美聯社
他們背後犯罪心理及精神是怎樣?
欺凌行為的分析 (top) 很多時,欺凌被視為「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問題,其他所有在旁目睹事件者,一般被稱為「旁觀者」。表面上旁觀者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欺凌,但研究指出旁觀者的反應和行為,對事件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旁觀者的沈默,在欺凌者眼中,是對欺凌行為的默許;旁觀者的吶喊助威就更具煽動力,令欺凌者覺得威風而助長其氣焰。相反地,若旁觀者對欺凌者的行為表示不滿並加以勸阻,或對受害者施以援手,是有助即時緩和或制止欺凌事件。所以欺凌是一個過程,當中蘊藏著一個複雜的互動狀態。 這些角色並非持久不變,相反來說,它們會因應不同情況或隨著事件的發展而有所變動。例如「旁觀者」受到當時氣氛的感染,若把持不定,會成為「協助者」。值得注意的是,「局外人」最常扮演的次角色是「保護者」。研究顯示透過適當教育,令學生認識欺凌的禍害,明白朋輩間互相支援的重要,「局外人」會不再沈默,並採取積極的行動,支援受害者,協助制止欺凌。 一些研究嘗試將涉及欺凌事件中的人物作出更細緻的分類: 欺凌者 ( Bully ) 發動欺凌行為,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 協助者 ( Assistant ) 跟隨帶領者,直接參與欺凌行動。 旁觀者 ( Bystander ) 支持欺凌者的行為,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 受害者 ( Victim ) 受到欺凌。 保護者 ( Defender ) 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制止欺凌行為。 局外人 ( Outsider ) 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