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組成的目的最初只是收回耶路撒冷,敵人就是塞爾柱突厥,因為阿拉伯人佔領耶路撒冷之後仍然准許基督徒到該處朝聖,但塞爾柱突厥趕走阿拉伯人之後,完全禁止基督徒進入,引發十字軍東征。
不過十字軍中多蒙混之徒,不去解放耶路撒冷,而是搶略拜占庭帝國,也肆意殺害穆斯林,引發薩拉丁領導對十字軍的反抗,薩拉丁乃庫爾德人,庫爾德人當時已害阿拉伯人影響,信奉伊斯蘭教的遜尼派。
十字軍的敵人,除穆斯林之外,還有巴爾幹半島及拜占庭的人民。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4/c6855.htm
民眾十字軍係群眾受隱者彼得慷慨激昂的言詞所鼓勵而組成,漫無紀律,毫無作戰能力,由隱者彼得和少數騎土率碩。其中的一部分人,在日耳曼各地屠殺猶太人。然就其動機而言,迫害猶太人所能帶來的金錢財富,似乎遠超過對基督教的敵人迷信式的憎惡。其次,民眾十字軍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因遭遇嚴重的糧食缺乏,遂對此二地區肆意剽掠和屠殺。因此,在匈、保二國的報復下幾乎全軍覆沒。僅有少數倖免者抵達小亞細亞,為土耳其軍隊所破,民眾十字軍遂告瓦解。
由於民眾十字軍的暴行,使一般人喪失對正規十字軍的信心。一O九六年夏季啟程的第一次十字軍,在巴爾幹半島飽受嚴冬和糧食匱乏之苦,因此不得不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東羅馬皇帝雖然向歐洲求援,但是對他們胸懷戒心,派軍監視十字軍的行動,雙方軍隊之間難免發生齟齬‧
自尼西亞出發後約二年,十字軍始紮營耶路撒冷城下。首次攻擊未能如願以償,第二次(一O九九年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出師終於攻陷城池。此後就是一片慘不忍睹的屠殺行為。耶城居民子女無-倖免,皆成為十字軍利刃下的犧牲品。據歐洲方面史料的記載,屠殺回教徒一萬人,阿拉伯方面的史料則聲稱多達十萬。根據記載,當時所羅門聖殿內屍體遍地,血海一片。其中僅有一位十字軍指揮官護送降虜逃離城市投奔他方。可是,他本人卻遭其他十字軍軍士爭相指責。屠殺的悲劇結束後,十字軍齊集於聖墓之前,他們在此堂憶起自身得勝的僥倖,和征途中飽受阻霜之苦,不禁愴然淚下。在此,可以發現他們對於信仰的虔誠竟然能和不人道的暴虐毫無衝突的結合,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此種情形不僅發生於攻占耶路撒冷,由安提阿轉進耶路撒冷途中,為占據途經各城鎮,血腥的的屠殺相繼不絕。此群橫行霸道的狂熱信徒,泯滅人性,不知寬容,甚至認為屠殺異教徒亦屬光榮行為。十字軍運動本質的改變可想而知。
當埃及出現英主薩拉丁(Saladin)的同時,法國領土急速地縮減。一一八七年,耶路撒冷亦陷於薩拉丁之手。耶路撒冷王國國祚實際上於是年告終。翌年參與新十字軍者乃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別號紅鬍子)、法王菲力浦二世(高貴王)和英王理查一世(獅心王)。他們三人都是中世紀深具代表性的國王。此外迎戰彼等之敵方領袖薩拉丁,不僅武勇過人且充滿寬恕的精神與慈悲的胸懷,是一位甚至連歐洲人也不惜讚賞其英姿的人物。第三次十字軍陣容如此龐大壯觀,然而並未贏得與其軍力相稱的戰蹟。德皇腓特烈在遠征途中,行進至西里西亞(Cilicia)時,溺死於河中。法王菲力浦僅參與東方基督教軍已展開的亞克(Acre)包圍戰,奪回亞克後即重返故國。因菲力浦認為在歐洲的勢力領先理查王重要性,遠在奪回聖都之上。先行征服塞浦路斯(Cyprus),稍後抵達的理查,於攻陷亞克後停留於巴勒斯坦,與薩拉丁對峙。因此理查雖然取回若干沿岸都市,然而並未奪回聖都,僅與薩拉丁簽定停戰協定,薩拉丁保證保障朝聖者的安全,隨即回國。
[略]
在此之前,十字軍已攻下為匈牙利王奪占的札拉城(Zara)。教宗依納增爵三世雖然出面阻止,但是此時的十字軍已經由教宗權巔峰時期的教宗手中擺脫,無法加以控制。繼之準備攻擊君士坦丁堡。因為威尼斯喪失在拜占庭帝國內的商業特權,比薩(Pisa)和熱內亞取代了威尼斯的地位。十字軍也另有企圖。因為流亡於歐洲的拜占庭皇太子阿雷克西奧斯,聲稱十字軍倘若襄助其奪回王位,則給予財政、軍事兩方面的援助,且統一東西教會置於教宗號令之下。十字軍指揮官接受此一提議。然而,並未履行諾言。阿雷克西奧斯(四世)即位後卻為對屈辱條約深感憤怒的拜占庭人民所弒。十字軍唯有訴諸武力以達成願望。自四世紀以來即誇口易守難攻的君士坦丁堡,於一二O四年四月淪陷。十字軍指揮官瓜分征服所得土地,推選其中一人為皇帝,建立拉丁帝國,並且擄掠無數金銀財寶和聖者遺體返國。教宗雖指責彼等攻擊札拉的行為,然而對擄擭的財物亦表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