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看我這個等式:思維惰性+鄉土情懷=台獨,能在多大程度上成立呢?
我先來解釋一下:
一、思維惰性分兩種:
1、懶得去想
社會是錯綜複雜的,但我們的大腦卻常常面對這種複雜性邊自我關機偷懶了起來。比如,和台灣一樣,大陸有好人,也有壞人,有扶危救急仗義疏財的,也有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的,有雁過無痕踏雪無蹤的,也有隨口吐痰垃圾亂丟的,有天天喊打喊殺滅這個滅那個的,也有嚮往和平愛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有虔誠的信男信女,也有我這樣一提到宗教就渾身器官不舒服的……社會是個萬花筒,要仔細分析其中到底都有什麽人,各種人分別站什麽比例,各比例人群的社會影響力有多大,不同影響力的人群是如何延續自己族群發展的,等等之類,一想就頭大,所以,索性就簡單一點,給出一個方便快捷簡約的結論好了,於是基於整個社會歷史氛圍,大陸、大陸民眾、大陸官方、共產黨……一切的一切都成了狗屎。
2、懶得去做
1949年國民黨兵敗大陸退守台灣,開始還摩拳擦掌隨時準備反攻大陸,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彼此實力消長,發覺發功大陸越來越難,簡直難得有些不太可能,於是,一種“反正被你打敗了,我也打不過你了,那就分家吧;既然要分家,那就徹底完全的分”的心裡開始蔓延,完美迎合了懶得在去籌畫反攻計劃,畢竟整個計劃,無論是調研、情報、軍工、後勤、人員、士氣、民意,等等,沒一樣是省心的,姑且還是算了吧。
二、鄉土情懷分三種:
1、原來就一直呆在台灣的人,包括本省人和原住民。這個很容易理解,中華千百年家族文化燻陶下,人都是父母在不遠遊,即使非要出去闖蕩那也遲早會衣錦還鄉,即使遭遇不幸客死他鄉也一定要落葉歸根魂歸故里。比如我,離開陝西老家十多年了,始終心裡割捨不下媽媽做的那晚熱乎乎的青菜蘿蔔面,割捨不下那條兒時跌跌撞撞摔倒過無數次的鄉間泥濘路,始終割捨不下那幫一把鼻涕一泡尿一起玩大的小夥伴,始終割捨不下那溫溫的暖暖的軟軟的柔柔的鄉音……
2、人在一個地方呆的時間久了,就習慣了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山山水水、飲食起居,習慣了這個地方的官、這個地方的民,習慣了左邊鄰居家那條花花的小貓咪每天吃飯的時候悄悄溜進門來東張西望,習慣了右邊鄰居姐姐每天做飯時候唱的那首可愛的《茉莉花》,所以心裡多多少少對老家那邊的人和物總是有意無意的想拉開一點距離,尤其是如果自己日子過得不是那麼光鮮亮麗的時候,面對著老家趕來的穿金戴銀的兒時小兄弟,那種感覺,真是……
3、人對陌生的、不熟悉的東西總是會有一種天然的、本能性的警覺、提防、防備、懷疑和抵觸。尤其是當這些陌生的東西東西並不比自己現有的東西更好的時候。也正因為如此,現在大陸的沿海地區,才普遍存在相當嚴重的厭外、排外情緒,總感覺這幫外地人不好好在自己老家呆著,跑出來男盜女娼、坑蒙拐騙、小偷小莫,好像壞事全給這幫外地人給干了一樣。
拋開政治因素,大家認為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