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稱孔子為甚麼

2011-07-01 12:11 am
古人稱孔子為甚麼?急!!!!!!

回答 (8)

2011-07-01 5:10 pm
✔ 最佳答案
孔子去世後,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追封追諡。 朝代 年代 封賜來源 封號和諡號 封諡原因及意義來源 東周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魯哀公尼父亦稱「尼甫」,孔子字仲尼,父是敬稱[14]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褒成宣尼公漢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長孫孔霸為褒成君,[15] 日後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戶祀孔子,宣是諡號,「聖善周聞曰宣」東漢永元四年(92年)漢和帝褒尊侯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北魏孝文帝文聖尼父文聖為諡號,「經天緯地曰文」,「揚善賦簡曰聖」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靜帝鄒國公鄒國為東周國名,此為封地隋朝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先師尼父先師出自《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先師唐朝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先聖隋至初唐釋奠禮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太宗廢周公,以孔子為先聖,顏淵配享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宣父唐朝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太師武周天綬元年(690年)武則天隆道公唐朝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文宣王文宣為諡號,「經天緯地曰文」,「聖善周聞曰宣」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玄聖文宣王玄聖出自《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玄聖素王之道也」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至聖文宣王因避宋聖祖趙玄朗諱而改至聖,至聖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16]西夏人慶三年(1146年)西夏仁宗文宣帝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至聖先師張璁認為孔子稱王名不正言不順,明世宗依其意見,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 [17]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李若琳提請恢復孔子元朝時的封諡,經禮部商議,最終確定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清朝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至聖先師中華民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大成至聖先師
2011-07-02 6:19 pm
至聖先師--孔子



孔 子 , 名 丘 字 仲 尼 , 春 秋 魯 國 鄒 邑 ( 今 山 東 曲 阜 ) 人 , 周 靈 王 二 十 一 年 生 , 周 敬 王 四 十 一 年 卒 ( 西 元 前 五 五 一 至 四 七 九 年 ) , 享 年 七 十 三 歲 。 與 孔 子 先 後 降 生 於 世 的 , 有 希 臘 的 蘇 格 拉 底 、 亞 里 士 多 德 及 印 度 的 釋 迦 牟 尼 , 此 時 可 謂 東 西 方 皆 有 聖 人 。

孔 子 三 歲 喪 父 , 家 境 清 苦 , 由 母 親 撫 養 教 育 成 人 。 十 五 歲 立 志 為 學 , 曾 一 度 官 任 司 寇 , 三 個 月 使 魯 大 治 , 夜 不 閉 戶 ; 他 由 工 作 環 境 內 學 習 貴 族 禮 儀 , 自 官 府 典 藏 中 博 覽 群 書 , 學 識 更 為 精 進 。



春 秋 霸 局 時 興 、 禮 樂 崩 壞 , 孔 子 曾 棄 官 遊 說 各 國 , 顛 沛 流 離 只 盼 解 決 時 弊 , 但 一 人 之 力 難 挽 狂 瀾 。 晚 年 他 致 力 於 整 理 典 籍 : 刪 詩 書 、 訂 禮 樂 、 贊 周 易 、 修 春 秋 。 其 中 影 響 最 巨 者 為 史 書 《 春 秋 》 , 由 於 執 筆 嚴 峻 無 私 , 令 亂 臣 賊 子 畏 懼 。



學 不 厭 、 教 不 倦 是 至 聖 先 師 孔 子 的 基 本 治 學 態 度 , 而 其 中 心 思 想 則 在 「 行 仁 」 , 從 《 論 語 》 可 見 他 有 教 無 類 、 因 材 施 教 , 從 日 常 生 活 落 實 儒 家 精 神 的 教 育 理 念 。 孔 子 過 世 後 , 學 生 分 散 各 地 宣 揚 孔 子 學 說 , 戰 國 時 代 孟 子 更 發 揚 光 大 , 以 致 西 漢 武 帝 獨 尊 儒 術 , 孔 子 之 道 成 為 立 人 、 安 邦 、 治 國 良 策 。
參考: 賽諸葛BOSS的智慧
2011-07-02 5:57 am
第二身稱夫子,第三身稱孔子。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zhuxi2.htm
論語集注
卷九 陽貨第十七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歸,如字,一作饋。陽貨,季氏家臣,名虎。嘗囚季桓子而專國政。欲令孔子來見己,而孔子不往。貨以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故瞰孔子之亡而歸之豚,欲令孔子來拜而見之也。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好、亟、知,並去聲。懷寶迷邦,謂懷藏道德,不救國之迷亂。亟,數也。失時,謂不及事幾之會。將者,且然而未必之辭。貨語皆譏孔子而諷使速仕。孔子固未嘗如此,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於貨耳。故直據理答之,不復與辯,若不諭其意者。陽貨之欲見孔子,雖其善意,然不過欲使助己為亂耳。故孔子不見者,義也。其往拜者,禮也。必時其亡而往者,欲其稱也。遇諸塗而不避者,不終絕也。隨問而對者,理之直也。對而不辯者,言之孫而亦無所詘也。楊氏曰:「揚雄謂孔子於陽貨也,敬所不敬,為詘身以信道。非知孔子者。蓋道外無身,身外無道。身詘矣而可以信道,吾未之信也。」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於是始相遠耳。程子曰:「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知,去聲。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氣質相近之中,又有美惡一定,而非習之所能移者。程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自棄也。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其質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絕於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或曰:「此與上章當合為一,子曰二字,蓋衍文耳。」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弦,琴瑟也。時子游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莞,華版反。焉,於虔反。莞爾,小笑貌,蓋喜之也。因言其治小邑,何必用此大道也。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易,去聲。君子小人,以位言之。子游所稱,蓋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學。故武城雖小,亦必教以禮樂。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嘉子游之篤信,又以解門人之惑也。治有大小,而其治之必用禮樂,則其為道一也。但眾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獨行之。故夫子驟聞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戲之。而子游以正對,故復是其言,而自實其戲也。
2011-07-02 3:43 am
對手 少正卯叫他大儒 庸儒
大盜 展蹠教他 盜丘 盜中之盜 欺世盜名之盜
2011-07-01 4:54 am
較完整的稱號是大成至聖先師
2011-07-01 3:00 am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 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3]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D%94%E5%AD%90#.E5.8E.86.E4.BB.A3.E8.BF.BD.E5.B0.81.E8.BF.BD.E8.B0.A5

下面有各代封給孔子的封號及諡號,還有至聖先師這個稱呼事實上是很少出現的
2011-07-01 2:20 am
古人?

不同時代,不同人,對孔子有不同的叫法吧......
2011-07-01 12:44 am
古人稱孔子為至聖先師...保證正確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51: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630000010KK056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