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

2011-06-27 1:49 am
急~急~急~社會!
牡丹社事件是瞎米東東啊?
(據我所知不是抗日勒!!!!!!)

回答 (7)

2011-06-27 2:09 am
✔ 最佳答案
牡丹社事件------
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琉球船隻遭遇暴風,飄到今恆春附近,船員因語言不通,與原住民發生誤解而遭殺害,史稱***牡丹社事件***。
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日本以**懲辦兇手**為藉口,出兵攻打台灣。中、日最後簽訂議和的條約。清廷承認日本此次出兵為**保民義舉**,使日本藉此聲稱琉球人為日本臣民。
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意識到台灣對中國海防的重要性,治臺政策轉趨積極。


我可是一字一字打的啊--------
2014-10-25 2:31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19 3:31 pm
看看他的答案
TA777。NET
2011-06-28 2:36 am
請大家注意----1871年才是發生事件的那年。-------教科書裡頭是這樣寫的!
2011-06-28 1:40 am
牡丹社事件 是1874年(中國清朝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出兵攻擊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中日兩國的外交折衝。
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國外發動的戰爭,也是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台灣和中國方面稱之為牡丹社事件,而日本方面則稱為台灣出兵或是征台之役。
琉球王國自明朝起為中國的藩屬國,其國王接受中國之冊封,獲准朝貢貿易的次數為藩屬國中之最。由於中國長期拒絕日本入貢、貿易,琉球居間進行「中國絲—日本銀」轉口貿易獲得巨大利益,卻也因此引起日本覬覦。
日本薩摩藩在關原之戰後,因財政困難、局勢不穩,加上欲以海外之功向幕府輸誠,遂有侵略琉球之心。1609年,薩摩派遣將近三千名兵力,攻入琉球王都首里城,但德川幕府僅准許薩摩割據奄美大島,保留琉球王室以便利用琉球對中國貿易。然而琉球王國自此喪失獨立自主性,受薩摩暗中支配。
自此琉球處於「中日(薩)兩屬」狀態,一方面接受中國冊封並進行朝貢貿易,同時國政受到薩摩藩的控制。
1867年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上表「大政奉還」,江戶時代結束。隨後的明治維新過程中,大量武士(維新時改稱「士族」)失業,造成極大的社會問題。於是西鄉隆盛等人提出「征韓論」,企圖以海外擴張來解決內政問題。但征韓在外交上困難較大,未獲得內閣多數閣員支持,最後造成提倡征韓最力的參議西鄉隆盛下野。日本政府為了安撫士族情緒,遂有出兵台灣之議。
1871年(明治4年,同治10年)10月一艘琉球宮古島向那霸上繳年貢的船隻,在回航時遭遇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八瑤灣(即今之九棚灣),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登陸,闖入高士佛社(並非牡丹社,如今之牡丹鄉,故牡丹社事件之稱呼並不完全正確)原住民住地,後又因文化認知不同而遭殺害54人,逃過一劫的其餘12人則在當地漢人營救下前往台南府城,由清政府官員安排轉往福州乘船歸國。
此類事件在當時不時發生,按慣例皆由中國政府撫卹、送還本國。1873年日本政府外務卿副島種臣前往中國時向總理衙門提起此事時,大臣毛昶熙答覆:「二島(琉球與台灣)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次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日本拿出被害者中有四位小田縣漁民的證據,又追問「貴國既然已知撫卹琉球民,為何不懲辦台番?」,毛以殺人者為置之化外的生番來搪塞,副島便言:「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毛昶熙不察日使意圖,隨口回答:「(台灣)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
日本遂抓住這句話柄,向「無主番界」出兵。

出兵前
日本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西鄉隆盛之弟)為「蕃地事務局都督」,向英、美等國租用輪船,僱用美國軍事顧問李仙得(C. W. Le Geadre,又名李讓禮),準備對臺灣出兵,並事先派遣樺山資紀、水野遵來台調查。
但在出兵前夕,英美等國卻轉變態度表示反對,因此日本內閣下令停止此次行動。但在長崎已經準備妥當的西鄉從道拒不受命,斷然率領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史稱「西鄉大暴走」,這也成為日後日本軍國主義軍官在戰場上獨斷獨行的濫觴。戰爭過程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5月10日,日軍於射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陸。5月18日到5月21日,日軍與台灣原住民有小規模接觸,互有傷亡。5月22日,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遭到原住民強烈抵抗,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原住民敗逃,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身亡。經此一役,多數採觀望態度的原住民皆靠向日本。6月1日起日軍分三路掃蕩的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原住民,沿途只有小規模抵抗,佔領後焚燒村屋並撤回射寮營地。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終於投降。
參考: 網路
2011-06-27 8:43 a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6-04/05/content_4384932.htm
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迅速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表現出對外關係上的極大侵略性。它首先把目光投向鄰近的中國,對臺灣懷有覬覦之心。
1871年12月,有琉球貢船兩艘遇風漂至臺灣,其中54人被高士佛、牡丹兩社居民殺害,另12人逃脫得救,被中國政府由福州轉送回國。那時日本政府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國內矛盾和由“徵韓論”所引起的政治危機,正在醞釀對外發動戰爭,決計抓住這一事件作為出兵的借口。1874年4月4日,日本正式設立侵臺機構─臺灣都督府,並組成徵臺軍。5月10日,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3600多人在臺灣瑯嶠登陸,其攻擊目標主要是牡丹、高士佛兩社。5月18日,日軍開始與當地居民交鋒,22日攻佔石門,牡丹社酋長阿祿父子等陣亡。6月初,日軍1300余人分三路進攻並佔領牡丹社,13日進佔龜仔角社,7月中,日軍已完成對各社的徵討、誘降,並以龜山為基地建立都督府,修築醫院、營房、道路,並向後山南北各處番社分發日本國旗,準備久踞。
清政府起初對日本的一係列侵臺活動毫無所知,直到4月19日通過英使威妥瑪才始知此事。5月11日,清照會日方詰責,並于14日下令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率領輪船兵弁馳往臺灣,並授予他處理日本侵臺事件的軍事外交大權。6月中,沈葆楨到臺後,一面向日本軍事當局交涉撤軍,一面積極著手布置全島防務。他在府城與澎湖增建炮臺,安放西洋巨炮;在安平廈門間裝置海底電線;增調淮軍精銳武毅銘字軍13營6500人入臺,部置于鳳山;陸上防務北路由臺灣鎮總兵負責,南路由臺灣兵備道負責,海上防務,以揚武、飛雲、安瀾、清遠、鎮威、伏波六艦常駐澎湖,福星一號駐臺北,萬年一號駐廈門,濟安一號駐福州;同時大力開通部落地區的道路,並派員招撫各處“番社”。清政府也相繼運來洋炮20尊,洋火藥4萬磅,火藥3萬磅,士氣民心為之大振。這些措施漸次推展開來,形成相當的聲勢,使日軍不能不有所顧忌。這時候,臺南南部惡性瘧疾流行,侵臺日軍因氣候炎熱,水土不服,疾疫流行,每日死者四五名至數十名,土氣極其低落。在進退維谷、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日本不得不尋求外交解決的途徑。日方全權代表大久保利通偕顧問李仙得于是年9月到達北京,在前後七次談判中,日方仍堅執日本進兵的是“無主野蠻”之地,對此清政府予以嚴厲駁斥。大久保利通認識到,只有在清政府所堅持的“番地屬中國版圖”的前提下,才能和平解決日本侵臺問題。當時清政府的內政外交也存在很多困難,于是在英、美、法三國出面調停下,清政府決計讓步,于10月30日簽訂了《中日臺灣事件專約》(《北京專約》)三條,除以“撫恤”及付給修道建屋費用為名償銀50萬兩外,約中有“茲以臺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之語,日本出兵乃為“保民義舉”,實際上等于承認琉球為日本的屬國。日軍隨後于12月1日撤出臺灣。
2011-06-27 5:16 am
補充:為日本明治維新後侵略亞洲的第一步
佔領台灣沒多久 便招受國際的反對而撤兵
但清朝與日本的詔文中表示了日本這次的行動為保民義舉 並賠償了些微的費用
但對琉球主權並沒有清楚的反應 導致之後的琉球漸漸被日本所奪取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50: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626000016KK064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