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黨錮之禍的起因

2011-06-25 8:31 pm
試述東漢黨錮之禍的起因

回答 (2)

2011-06-27 4:39 pm
✔ 最佳答案
請發問者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fed.cuhk.edu.hk/history/history2002/ChiHistory/wyan_t23.pdf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4/24z/24z03/24z0312.htm

http://content.edu.tw/junior/history/ks_edu/f/f-16.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9A%E9%94%A2%E4%B9%8B%E7%A5%B8

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lsc/lsc-chis/public_html/east_han.htm

http://edu.ocac.gov.tw/ocac_ebook/show-chap.asp?chap=100044-001-0024

http://www.elegantia.edu.hk/subjects/chist/history2.htm

http://blog.sina.com.tw/mingsingdream/article.php?pbgid=64320&entryid=603156

http://chistory.hkep.com/scripts/chistory/index.php?itemid=fig&dp=fig5#2

因回答內容字數有限,請發問者自行到以上網址瀏覽!


希望可以幫到你!

參考資料:1995 (網上)


特別提醒您! 請您尊重回答者的心血,請勿在得到答案後随意移除問題! 謝謝!

如發問者覺得我的回答令你不滿意,請你通知我! 給我一個自行刪除回答的機會! 謝謝!



2011-06-25 11:06 p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4/24e/24e01/24e0101.htm

東漢的黨錮之禍

東漢的政治自明、章以後,因外戚、宦官之爭,日益黑暗。一些士大夫對此痛心疾首。他們對於宦官的專橫尤其痛恨,並時加抨擊。宦官見自己的「尾巴」被踏著,乃對士大夫作出反噬,遂釀成「黨錮之禍」。
東漢的「黨錮之禍」,是指專權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將反對他們的士大夫和太學生誣告為「黨人」而加以禁錮。大規模的「黨錮之禍」共有兩次,分別發生在桓帝、靈帝時。公元166年,朝臣李膺、陳蕃和太學生郭泰、賈彪等聯合,猛烈抨擊宦官亂政。操縱桓帝的宦官就矯詔以「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的罪名,把李膺等二百多名「黨人」關進監牢,後來雖赦歸故里,卻禁錮終身,不准為官。靈帝即位後,外戚竇武專政,起用「黨人」,並與太傅陳蕃合謀誅滅宦官。結果事洩,竇武、陳蕃被害,宦官再次大肆捕殺「黨人」,被囚監、殺戮及流放的達六、七百人,並且株連及五族、師生,全部免官禁錮。其波及之廣、殘害之深,比第一次「黨錮之禍」更厲害。
「黨錮之禍」在東漢後期的朝野間造成很大的震動。它使賢良忠義之士多受株連、慘遭迫害。士人目睹黨禍之慘烈,為之寒心,便不問政治,明哲保身。
如果說戚宦之爭是東漢政治的傷口,黨錮之禍則是在這個傷口上剜上一刀,使這個傷口更傷、更痛,把東漢進一步推上死亡的邊緣。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4/24z/24z03/24z0312.htm

第一次黨錮之禍
東漢自和帝以來,宦官與外戚交互傾軋,更番弄權,令朝政日壞,引起士大夫的不滿,希望透過「清議」來力挽危局。士人尤其反對當權的宦官,結果慘遭逼害,造成黨錮之禍。
第一次黨錮之禍的導火線是延熹九年(166年)張成案件。宦官唆使張成的弟子牢修上書控告河南尹李膺等「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宦官又為之佐證,桓帝大怒,下旨郡國,令各地逮捕黨人。太尉陳蕃抗旨,上書申訴。桓帝不聽,遂直接命令將李膺、太僕杜密、御史中丞陳翔以及陳寔、范滂等二百餘人逮捕下獄;對逃走的懸賞通緝,緝捕使者四出相望。陳蕃又上書直諫,桓帝就以陳蕃「辟召非其人」,將他免職。
由於當時被捕的都是有名望的人士,很多人以不在黨人名單為恥。度遼將軍皇甫規上書:「臣前薦故大司農張奐,也是附黨之人。」太學生張鳳等也上書自稱是附黨,應該連坐。桓帝感到難辦,只好置之不理。第二年,太學生賈彪來京謁見竇皇后的父親城門校尉竇武,請他主持正義。竇武便上書為黨人求情,說這樣做將使天下寒心。桓帝也藉此下了台階,下詔釋放部分黨人。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4/24z/24z03/24z0313.htm

第二次黨錮之禍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無子,竇太后與竇武定策,迎立桓帝從侄劉宏,是為靈帝,年十一,竇太后遂臨朝,以竇武為大將軍輔政,拜陳蕃為太傅,引用李膺、杜密共參政事,引起曹節等宦官不滿。次年,武、蕃密謀殺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事洩,曹節先發制人,劫持靈帝,頒詔捕武、蕃。竇武自殺,陳蕃被害,其門生、屬員多受株連,宦官勢焰又張。當時有很多名士為武、蕃訟冤,曹節等自然十分憎恨,乃謀興大獄、除異己,遂起第二次黨錮之禍。
建寧二年(169年),太監侯覽因地方官張儉曾檢舉己過,令其同鄉朱並上書密告張儉等二十四人陰謀造反。曹節等藉此勸年幼無知的靈帝佈告天下,大捕黨人。在長安捕李膺、杜密、朱寓、荀昱、翟超、范滂等百餘人,大多拷問致死;在地方,稍有名望的人都被指為「鉤黨」,也有挾私仇而被濫入黨籍,牽連獲罪而至死、徙、廢、禁的達六七百人。
熹平元年(172年),竇太后死,宦官與朝臣對太后是否與桓帝合葬又起爭議。當時在朱雀門上出現標語:「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太后,公卿皆尸祿無忠言者。」於是宦官又令司隸校尉劉猛急捕,猛不肯,就以段熲代之,段熲捕黨人、太學生千餘人。五年又詔州郡,凡黨人的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以內的親屬,都免官禁錮。此次黨錮延續了十餘年,直到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事,才下詔赦免黨人。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49: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625000051KK003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