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心無所住?

2011-06-20 8:33 am
如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心無所住?

如何心無所住而修持六度萬行??

如何修行而無修無證???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574219/o/701106200005213873461440.jpg
更新1:

幻影君: 壇經云: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更新2: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爾時勝思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等之法如來克證及以覺知。惟願為我開演其義。 佛言。善男子。無有一法而是如來所覺所證。何以故。於諸法中無覺無證。此是如來所證所覺。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有法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本無有滅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性離二邊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本無有實如來覺證。

更新3:

若能用白話文深入淺出說明更佳!^_^ 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

回答 (5)

2011-06-20 11:55 pm
✔ 最佳答案
如是三問,乃為一切菩薩摩薩訶修習大乘者皆應通達奉行,名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荷擔如來正法),利樂教化一切眾生,同得解脫! 1. 如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心無所住?
菩薩為無量生死眾生開曉、展示、解釋佛從凡夫地的種種修行,直至證得圓滿的佛智,當中一一神通,一一方便,一一知見,一一法門,逐步引攝眾生信受奉行,直至完全覺悟印入,顯現如來的圓滿清淨知覺。菩薩雖然如此廣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但同時亦般若智照,知一切現象、法門皆是暫有而不永恆,如夢幻泡影,轉瞬即逝,皆不可得,故心不執取,亦無所住!
2. 如何心無所住而修持六度萬行??
菩薩雖離一切相,得解脫自在,但悲憫無盡執迷眾生,以剎那出現的假象為實有,貪嗔癡狂惑熾盛,攀緣追逐,違犯因果,復墮三途,無量生死,乃至無有出期。菩薩因而興起無量慈悲喜捨大乘菩提之心,以無盡弘願,幻化生於無量國土,生生世世,廣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萬行,以無盡如幻身軀,廣度無量如幻眾生!
3. 如何修行而無修無證???一切菩薩摩薩訶皆應了達,虛空本然,寂靜無染。亦是一切如來乃至一切眾生的清淨覺地,平等本際,圓滿十方。當中所有種種生死、種種修行、種種成佛現象,皆屬幻化假象,轉瞬即無。但眾生執迷橫計,以為實有,虛妄執著,遍生煩惱。如患眼病的人,因眼疾見空中有花,妄起計較前花後花,種種色彩一樣。當一旦知道是因眼疾見空中有花的幻覺,明白空中本無花,即離妄心。菩薩若能通達此義,了知覺性本然不生滅,一切生死、修行乃至成佛,皆如眼疾見空花,即離幻覺妄執,即破無明,此覺悟菩薩心地安住清淨無染,究竟涅槃,只以如幻大願,於過去、現在、未來,幻化一切身形,廣度無盡眾生,而當中無修無證,不畏生死,不愛涅槃,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參考: www.bddc.hk 佛教法音傳播中心
2011-06-20 9:45 am
如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心無所住?
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如何心無所住而修持六度萬行??
行人出門,萬里足印,日常大千,行為視見。

如何修行而無修無證???
發十二合王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2011-06-20 20:41:44 補充:
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2011-06-20 20:57:02 補充:
琉璃七願:取聖名行
ニ願取轉.發聖行修

身如琉璃.內外明徹.
淨無瑕穢,過於日月;
幽冥眾生.悉蒙開曉,
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2011-06-20 21:44:19 補充:
視見心藏,釋出無量
簡淺入深,互見參藏

搬字過紙,如同罰抄
不明內藏,自心枉費

2011-06-20 23:02:14 補充:
幻影君:水鏡虛.萬花筒.放光明,滅心影

壇經云:釋智慧.釋參藏.釋自心,釋參考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眾目聚耳 途聽途說,
逍遙自在 莫視等閒.

人云亦云 風口耳傳
自心不滅 內困黑房
眾目昭彰 眾生平等
大庭廣眾 此彼皆等

2011-06-21 17:06:30 補充:
意見有藏 沾花微笑
2011-06-21 7:04 am
你D問題其實好鬼難答>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將行善的心生活化,習慣化,行動化,好似與生俱來咁
食飯,你唔會刻意同自己講-->要食飯
食完飯,你又唔會刻意同自己講->食完飯
係好自然的一件事


後話:有時間參考下呢篇文章
http://sm21.net/jing/jingangjing2.htm
參考: 金剛經
2011-06-21 4:59 am
yeah..努力加油.....
2011-06-20 9:37 pm
如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心無所住?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宗門所謂之本來面目。故知,諸佛住世之本懷,即為接引眾生悟入此清淨自性。《六祖壇經》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六祖壇經心得--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了無一法可得。

如何心無所住而修持六度萬行??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在戒、定、慧三學之外,加布施、忍辱、精進,合稱六度,亦稱六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意為到彼岸。度河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到達彼岸。學佛的人,由生死輪迴的此岸,渡過煩惱中流,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在這裡,六波羅蜜就是舟筏,可度菩薩行者到達彼岸。

1.布施,不難,難於達到三輪體空境界,即無布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施的物。金剛經稱:“菩薩於法,應無所在,行於布施。”即本文前節所稱:“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祗求慈悲發揚光大,不特沒有望報之心,也絕無能施之念,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2.持戒度:持戒梵語尸羅,有止惡修善的意義。但行大乘菩薩道,不僅是消極的止惡,更應積極的為善,以淨化身、口、意諸業,因持戒而真如佛性逐漸顯露,而不為妄想執著所纏縛。
3.忍辱,不但是忍別人所給予的辱,同時要忍自己所處的境。要於窮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頹喪鄙卑之念不生;要於富貴得意之順境中,忍令驕矜沉迷之念不生;於不順不逆,萬法生滅之常境中,忍令遷隨移易之心不生。
4.精進度:精進所以度懈怠。純一無雜曰精,鼓勇直前曰進。精進者,即未生之善念令速生,已生之善念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
5.禪定度:禪定梵語禪那,義為靜慮,在於度散亂,略言之,是在於依心攝境,使心力集中,而後產生智慧的一種定力。
6.智慧度:智慧所以度愚痴,是由禪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並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

修六度,必須相資相行,不可缺一,因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於積習;三學俱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攝化眾生。布施而不修三學,祗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忍辱,難調瞋恚之心;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勤終懈,所以要六度兼修,才能圓滿大乘菩薩的二利之行。
菩薩修智證得,要離相無住──不著所修之行(六度) ,不取所證之果(佛果)。因為一有所住,即是執著,便成法縛,所以金剛經云: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菩薩亦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此即是不著所修之行──無智(代表六度) 。


如何修行而無修無證???

非別有法可修也。修即無修。云歇即菩提。無修非是不修。無念無住無修無證,沒有執著,清淨本然,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49: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620000051KK000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