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唐太宗對魏徵之死只是傷心而已,對其政績沒有影響。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2/42b/42b01/42b0101.htm
太宗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隋朝的覆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他像荀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則載舟,亦則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係太子建成舊臣,曾謀劃過暗害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均虛心接納,並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允許四夷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此外,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降東突厥、平薛延陀、征高麗、服吐蕃、平回紇,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的國際盟主。 總之,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鼎盛的太平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2. 沒有任何改變,民變等事故都是在其死後 死後才發生。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04/61z0438.htm
明神宗
明神宗(1572-1620),即朱翊鈞(1563-1620)。隆慶二年(1568年),立為皇太子。六年即位,年號萬曆。初年用張居正輔政,整飭吏治,摧抑豪強,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卒,遂親政。晏處深宮,不問政務,大事營建,耗資巨萬。二十四年起遣宦官充當礦監稅使,赴各地掠奪民財,多次激起市民反抗。為明朝諸帝中在位最久者,凡四十八年。死後葬定陵。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03/61z0334.htm
礦監稅使橫徵暴斂
礦監稅使是明萬曆年間奉命監督開礦和徵收商稅的欽差專使,即礦監和稅監(又稱稅使)。萬曆年間,由於對寧夏、朝鮮和播州先後用兵,乾清、坤寧兩宮及皇極、建極、中極三殿連遭火災,國庫空虛。二十四年,府軍前衛副千戶仲春奏請開礦,自此打破以往對開礦的嚴厲禁限,每遇奏報開礦,即派宦官前往監督。二十六年,又派宦官監督收稅。稅使一般領稅務,有的則兼管開採。礦監稅使由皇帝直接任命並發給關防。他們在地方上創建礦稅衙門,不僅從事開礦徵稅,還倚仗權勢,追逐財利,干預政治,驅迫百姓。為搜刮錢財,礦監稅使所到之處,無所不稅。關、口、橋、門,稅卡林立。行李舟車、房屋廬舍、米麥菽粟、豬雞驢騾,莫不有稅。礦監稅使的橫徵暴斂,對社會經濟,特別對工商業的發展造成極大破壞,國家正賦減少,財政發生危機,城市民變屢屢發生,各種矛盾日益激化和擴大,這也是導致明朝民變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