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皇民化運動」?請問日治時期台籍日本兵...(簡答就好)

2011-06-20 3:58 am
何謂「皇民化運動」? 請問日治時期台籍日本兵「軍伕」與「軍人」間之差異?(簡答就好) 拜託大家幫忙一下,期末考要考的題目,越快越好,很急了

回答 (10)

2011-06-20 5:25 am
✔ 最佳答案
皇民化顧名思義就是把臺灣人變成皇民
具體作法是鼓勵改日本姓、說日語、拜神社、穿和服等等
目的是為了思想改造
使台灣人成為日本人,為了「大東亞共榮圈」流血流汗、為天皇效忠
軍夫就是在軍中打雜的
軍人就是負責打仗的
參考: 自己
2011-06-23 6:23 am
皇民化運動簡單說就是日本化運動,在敵對國中國方面的解釋是一種奴化,但在日方或者國際法上的解釋,那是日本為了快速增加正式國民,擴大日本國力的主要政策。

至於軍伕,則是受軍事指揮的民間僱傭團。具體來說,當年中日開戰後,日本為了應付中國戰線的日軍軍需物資補給工作,在1937年9月開始徵召台灣人充當不具備正式軍人身份的軍屬與軍夫。第一批台籍軍夫參加了上海的淞滬會戰。這批台籍日本兵稱為「台灣農業義勇團」,在上海附近開農場,種新鮮蔬菜。隨著戰局的擴大,台灣總督府又以各種名義招募台籍軍屬、軍夫到中國戰線擔任物資運輸、佔領區工農業建設等工作,包括:農業指導挺身團、台灣特設勞務奉工團、台灣特設勤勞團、台灣特設建設團等。

與軍人的主要差別是,雖然他們受軍事指揮,但治法是以一般刑法與民法為主,不受軍法約束。犯錯的懲戒也以罰款調職為主,不能對軍伕用刑,並非軍人身分。
2011-06-22 4:43 am
何謂「皇民化運動」? 請問日治時期台籍日本兵「軍伕」與「軍人」間之差異?


皇民化運動:

改用日語.

日本姓名

穿和服

參拜神社

風俗改變

-----------------
你的小五社會課本是哪一版?
------------------

我知道慰安婦 .軍伕難道是幫別人做事的人????
參考: 社課
2011-06-21 6:56 pm
http://www.ocn-miami.com/color_ocn/ocn_htmls/liu/liu_375_sa_l1.htm




靖國神社中奉祀有兩萬多犧牲生命的台灣人「英靈」,他們都是二戰時被日本強徵作軍伕,從事戰爭的可憐人。戰後日本政府對陣亡的日本人皇軍優予撫恤,對朝鮮人減半,對台灣人再減半,在軍中被扣下的軍郵儲券軍餉,也拒絕發給台灣人家屬,十分刻薄寡情。日、台斷交,台灣政府既無心也無力與日本交涉爭取。如同台灣人慰安婦一樣,白白被犧牲被糟蹋無人聞問。

台灣人在日本皇軍中處於三等地位,第一等自然是日本人,第二等乃是琉球(沖繩)人、朝鮮人。台灣人根本不算正式皇軍,只是軍伕兵奴,擔任搬運武器、彈藥、糧食裝備及侍候軍官等工作,直至戰爭末期,皇軍兵員嚴重不足,才發給台灣人槍枝從事戰鬥,這就是對台灣人不信任不放心之故。
2011-06-21 4:36 am
皇民化運動,即日本化運動,指自甲午戰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本國少數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施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主要影響地包括朝鮮、琉球、台灣與滿洲等地。發起人主要有日軍軍部、右翼內閣大臣等。 背景日本在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調整對台政策,並且在台灣推行了一系列殖民和強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運動便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於1936年9月,新任總督小林躋造(こばやし せいぞう)上任後,發表統治台灣三原則:「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到1941年4月9日,日本殖民當局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而朝鮮也在不久後開始推動創氏改名與要求市民朗讀皇國臣民之誓詞的運動。 措施推行日本語言的政策,限制對原本語言的使用,推動所謂「國語家庭」(國語の家)。更改姓氏運動:要求改用日本姓氏,比如李登輝改名為「岩里政男」。要求一般人民對日之丸(日の丸)國旗的敬愛,並要求齊唱君之代(君が代)國歌。建立神道教的象徵物神社。基於教育敕語的國家教育。琉球遭受薩摩藩的入侵,並長時期受到干預,變相成為薩摩藩附屬地。經二次琉球處分,日本廢除琉球藩,改為沖繩縣,令琉球最終滅國。 1895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滿清當局依據與日本當局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其他附屬島嶼予日本。在日本接收過程中,遭到台灣當地民眾的強烈抗拒。包括地主武裝、佃農武裝及原住民武裝紛紛發起暴動,要求日本當局放棄佔領台灣。如台灣官紳丘逢甲等人抵抗日本,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到後來在日本殖民者的圍剿下,丘、唐等人不得不放棄原先想法,遷回中國大陸。此後,日本殖民當局將台灣島上的住民依據族群關係大致分為三級:在台日本人、台灣漢人及蕃民,社會地位及享受的權利依次降低和減少。自1936年日本確定南進政策開始,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的1945年為止,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邁向了另一個階段。[1]該時期因戰爭的需要,日本內地經濟泥足深陷,全國逐漸進入所謂戰時體制,繼而孤注一擲,發動大東亞戰爭,國力消耗甚鉅,人力物力羅掘俱窮,需要台灣的協助。然而要台灣人「真誠」、「同心協力」,實非台人完全「日本人」化不可。因此,除了取消原來允許的社會運動外,乃由同化政策更進一步,積極從精神上企圖消滅臺人的民族意識,生活上脫離漢民族或南島語族樣式與色彩,全力進行所謂皇民化運動,大倡臺人全面日本化,並全面動員台人參加其戰時工作,一直持續到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為止。本時期可以稱為「皇民化時期」,是「內地化」的極端形式。皇民化運動係分成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彌台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台灣人民被迫參加,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2]台灣總督府為推動皇民化運動,開始強烈要求台灣人說國語(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台灣民間信仰和祖先牌位、改信日本神道教並參拜神社、同時也要每日向日本天皇的居所膜拜。此外,殖民政府也在1940年公佈更改姓名辦法,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國語家庭」享受特惠,公家機關得以優先任用、食物配給較多,連子女在升學競爭上也佔優勢。日本人的配給量比台灣人多,而改成日本姓氏的台灣人,也比一般台灣人得到更多的配給。最後,由於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所需兵員越來越多,日本當局也在1942年開始在台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1943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並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上戰場替軍隊勞動的人,他的家宅可貼上『榮譽之家』字樣。榮譽之家的子弟,升學也會受到特別眷顧

2011-06-20 20:38:21 補充:
台籍日本兵,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2年-1945年)被日本殖民政府徵召去服兵役的台灣人。「台籍日本兵」在相關文獻中有種種不同的稱謂,除了「台籍日本兵」、「台灣人日本兵」、「台灣人原日本兵」、「原台灣人日本兵」等稱謂以外,由於在1944年9月以前這些軍人在名義上是以「志願兵」的形式徵召的,所以也有人用「台灣特別志願兵」這個語彙來指涉這些軍人。

2011-06-20 20:38:27 補充:
至日本投降為止,總計台灣人當日本兵的人數有8萬多人,而被徵為軍屬(含軍伕)的,更多達126,700多人,共20多萬人.此外,還在校讀書的青年學生,也必須參加「學徒兵」。整體而言,台灣人為了打大東亞戰爭而戰死的軍人及軍屬,總計有3萬多人(李筱峰1997)。
2011-06-20 5:47 am
軍伕-負責後勤 補給 傳遞訊息等
軍人-要上場打戰的

日本人多讓台灣人當軍伕而已
畢竟他們也會擔心台灣人反而投靠中國
2011-06-20 4:24 am
皇民化運動指鼓勵台灣人說日語 穿和服 改日本姓氏 參拜日本神社 採用日本風俗和禮儀 徵召台人從軍等 一個是工人 一個是拿槍射人的
2011-06-20 4:18 am
皇民化運動呢
就是提倡台人改日本姓氏
效忠日本天皇 .
改了名字之後
好像還會給一些優待 .(有點忘了)

至於您後面說的軍人
我就不太了解了 .
2011-06-20 4:17 am
ㄚ就是日本警察叫台灣人
改姓改名講日文
要拜日本神社
至於軍俘與軍人差異
軍人就是打仗的人
軍服本人不了拍謝耶!!
[提供的我有4分之1的日本血統]
2011-06-20 4:09 am
我只知道皇民化運動是要台灣人為日本人效忠
改日本的姓民
去參拜神社
等等成為真正的日本人
應該啦
有錯也請見諒
因為我也是學到這一課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47: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619000016KK080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