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均田制之沿革
http://chist.yy2.edu.hk/al_paper2_econtong.htm
北魏之均田制度: 北魏本為遊牧民族, 建立政權於北方, 徙居黃河流域, 漸從事農業活動。自五胡亂華, 北方屢受戰亂所擾, 而晉渡建業, 中原大族多南遷, 至田地荒廢。人民困飢流散, 而豪強卻趁機佔奪田地, 故為抑壓豪強, 解決民困, 遂重分配田地, 用李安世議, 行均田法。
按北魏之均田制, 每丁十五歲以上授田: 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 丁女則露田二十畝。露田不得買賣, 桑田則為世業。 丁每年納粟二石, 帛一匹。 除丁男丁女可獲授田外, 戶之奴婢及耕牛, 亦可獲田。
北魏之均田制, 使貧者亦能有相當耕作之地, 亦能為國家負擔相當之賦稅, 在於「均力業」, 而非「均貧富」。
北周、北齊, 至隋唐, 沿襲魏制, 於田的授額則有損益矣。
唐代之均田制的背景: 均田制實施之基要條件, 必備有大量剩餘土地。隋末唐初之際, 北方殘破, 「蒼茫千里, 人煙斷絕」。隋時有民戶八百九十萬戶, 唐初僅有三百多萬;戶人口亦有大量流移或死亡。 是以唐初建國, 首要任務是收拾這殘局, 使流亡人口重新安置在土地上, 以恢復國家生產, 保障國家經濟, 故於高祖武德七年, 承北魏舊制而行均田制。
2. 不同之處,洪秀全未能取得天下,而平民多數也不相信太平天國,毛澤東至少也獲得農民的支持。
http://www.world10k.com/blog/?p=376
劉邦所建之西漢朝廷,向被稱為 「平民政府」,其臣下則稱「布衣將相」。例如蕭何為沛主吏掾,曹參為獄掾,任敖為獄吏,周苛為卒吏,申屠嘉材官,陳平、王陵、陸賈、酈商等皆白徒,周勃為吹鼓手,樊噲屠狗,灌嬰販繒,婁敬挽車,韓信為游民,唯張良乃韓相貴冑。其實劉邦本人起事前不過一 「好酒及色」的泗水亭長,漢初王后也多出微賤。劉邦由平民革命而創平民政府,有布衣皇帝自難免多布衣將相。西漢 「平民政府」的建立,反映了自西周以來權力重心的逐漸下移,即由天子而諸侯而卿大夫而士,由貴族而平民。
不過西漢王朝雖由平民革命而創立,然它一建立便不再反映平民之要求,而是代表新興的權貴之利益。這種 「平民政府」之創立,只不過表明中國的王朝再也不是舊貴族所可壟斷,一旦條件許可、時機成熟,平民也可以加入改朝換代的行列。至於劉邦之迫害韓信、彭越、英布等,則從一開始就揭示了 「平民革命」取勝後的一個普遍歷史現象:凡通過平民革命而奪取政權和一時得以稱霸者,往往對於功臣大加迫害和濫施刑戮。古代如劉邦、朱元璋、李自成,近代以來如洪秀全、毛澤東等,莫不如是,蓋他們或因出身微賤而怕人歧視,或因伙伴「功高震主」而恐其不服,或因知識菲薄而心胸狹窄、缺乏氣量,故均對原來一起出生入死之 「哥兒們」狠下毒手。其手段非自己親自下令整肅,就是默許自己的婆娘折磨之。故大丈夫可以叱吒風雲、馳騁沙場,然卻對付不了小人和女人。筆者曾因留意此類史實,竟發現了如下之巧合:
與歷代民變首領相關之 “三彭”
姓名 曾輔佐之民變首領 下場
彭越 漢高祖劉邦 漢朝建立後被劉邦所殺 彭瑩玉 明太祖朱元璋 一說戰死,一說被朱元璋排斥 彭德懷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 被毛澤東整肅致死
讀者大可謂此乃純屬偶然,但正是在這類 「偶然性」中隱含著歷史之 「必然性」:它再次證明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高最忌蓋主」、「伴君如伴虎」,實乃千古不易之至理名言。伍子胥、文種忽視了它,終於身首異處;范蠡深刻領會了它,終能功成隱退。不過歷史之教訓並非人人能夠汲取,韓信、彭越等就是明證。唯獨張良,深得范蠡之要領,敢於急流勇退,方能避免韓信等之悲慘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