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真的推翻了清朝?(請深度解答)

2011-06-20 5:30 am
最近對近代史感興趣於是研究了一下

其實我對清朝的滅亡是由於辛亥革命推翻始終保持懷疑
為什麼歷史課本這麼說?
是要為中華民國的創立有一個可以建立的說法嗎?

辛亥雙十當日湖北一帶革命軍起義
攻佔武昌城
而後數日江南各省紛紛獨立
但這些動亂似乎動搖不了清朝廷

原因在於>>清朝還有一個袁世凱
袁握有全中國最強的北洋六鎮
該部隊全部德軍訓練制機械化武器媲美西方列強
而在此時朝廷也派了萨鎮冰領海軍南下會同蔭昌的陸路
打算會集將革命黨鎮壓
朝廷此時知道這般力量不夠
所以請袁出山幫忙(因為北洋軍只聽袁一人指揮)
後攝政王請辭
袁世凱掌軍政大權
袁囑意一部北洋軍南下鎮壓
當時就立刻將革命黨的火焰退卻一大半
革命黨知道就軍力非袁的對手
只好來個南北和議

所以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這數次革命
不但沒有完備計畫還犧牲了許多生命家庭
這種流血革命孫被當時批為"遠距離革命家"!
還搞一些暗殺活動之類
所以說辛亥革命對清朝覆亡並沒帶來什麼
而且很沒有技巧性換來的讓袁世凱任大總統
接續了日後數年的軍閥戰亂又貽害多少人命

若當時革命黨與朝廷協議和談
讓朝廷實施君主立憲
就不會有所謂戰亂了
那時掌權的慈禧早已歸天
朝廷不至於繼續腐敗下去
朝廷也選派分批人員赴外學習知識
這些人才後來回流不報效朝廷就算了還忘恩負義
搞一些分裂國家的活動~~










回答 (6)

2011-06-20 9:00 pm
✔ 最佳答案
我認為是真的推翻了
而且當時滿清的狀況不是死一個慈禧就能解決的
他們的腐敗已經深入骨髓病入膏肓

必須記得滿清在當時的中國人眼裡是韃子是外族


"。1911年5月清廷組成由慶親王奕劻領導的「責任內閣」,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於革命派合作"

事實上滿清根本無意立憲 他們還是想繼續他們的奴才制度
必須記得滿清在當時的中國人眼裡是韃子是外族


袁氏根本是一個投機份子。在光緒帝委以大任時,他卻投靠慈禧太后後黨。到宣統帝繼位後,被攝政王強迫退休的他,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強迫攝政王退位,掌握清廷大權,本應平定革命的他,反來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清廷皇帝退位,而得任民國總統。這完全沒有立場可言,僅僅是選有利益的一方投靠之投機分子舉動

因此我認為他根本是個野心家 就算沒在辛亥革命有所動作
也會在下一次的武裝革命裡發難 !!

2011-06-22 1:09 am
辛亥革命成功後, 為了早日讓清朝關門,才會找上袁世凱,而當時的革命黨人只要清朝趕快倒台,根本不知所託非人

辛亥革命造成中國的覺醒, 不要專制,追求共和, 這才是清朝覆滅的主因
不是袁世凱

袁世凱發誓不讓專制制度復行於中國,國父才讓出總統位置給他
結果他又稱帝,結果氣死, 因為他沒看出人民已不容許有皇帝了

建議你上黃花崗雜誌, 網路自己找,答案就在哪裡
那是我門對岸的同胞辦的

他們想要中華民國,可是很誠懇的
2011-06-22 12:23 am
從1911~1949年,中國從來沒有實質的統一過,當年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都面臨相同的問題,不是沒有軍隊,而是沒有錢作長期戰爭,打仗要錄可是收不足支應軍費,要向外國銀行借,外國人看你沒有穩贏的把握就不會點頭,南北雙方都沒長期打仗的本錢,只好坐下來談。
蔣介石北伐時沒能徹底消滅地方勢力,同時剿共也沒成功,最大關鍵還是沒錢。
2011-06-21 7:50 pm
難道清朝還存在嗎??
辛亥革命是推翻清朝的一系列運動的總稱,
而且若沒有辛亥革命,也不會有袁世凱的崛起,
你是倒果為因了。
不是這辛亥年爆發的一系列運動,當然包含其所導致的袁世凱的起復在內,而最後終於清朝的崩潰,
難道有別的更重要的因素嗎?

2011-06-21 11:53:07 補充:
辛亥革命爆發前袁世凱在哪裡做什麼,發問者你確定知道嗎?
2011-06-21 1:38 am
和政府談??
曾經有試過,卻是無效!
1. 維新戊戌變法
2.國父上書李鴻章

不得已,為救民族,人民,只好起兵革命!
否則,就會變成,分裂,甲一塊地是德國的, 乙一塊地是蘇俄的,丙一塊地是日本的,葡萄牙,法國,英國......
再度回到戰國時代,相互爭戰,死的人數會更多!

留學回國後,無法報效朝廷,因為沒有背景,後台;所以,只好起兵革命推翻大清帝國政府!

六大文明古國,目前還剩下哪一個??
中華文明!!

像是馬雅文明,就被 西班牙人消滅;因為它們不是來保護民眾的
它們是來壓榨,奪取民脂民膏,是殖民主義,
讓你們民眾做事,,做到死,撈一票就走!

亡族滅種,國家沒了,政府沒了,民族也沒了,種族也沒了,民眾也死光了!

清朝企圖成長強國,維新戊戌變法失敗

「維新運動」的影響
1.促成革命:戊戌維新失敗後,民眾國人深知清廷腐敗不堪,多不再寄望變法,轉而趨向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運動,終引發「辛亥革命」。
2.八國聯軍:戊戌政變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海外,慈禧太后欲廢光緒帝,又為外國公使所阻,更加深其對外人的仇恨,因而利用義和團向外人報復,招致八國聯軍入侵。
3.革新文化:戊戌政變後,康有為、梁啟超雖身處外國,仍致力提倡西方的民主自由,標榜立憲。對中國思想及文化的改革,有重大影響,導致「新文化運動」的產生。

http://www.scribd.com/doc/6631088/%E5%AD%AB%E6%96%87%E4%B8%8A%E6%9D%8E%E9%B4%BB%E7%AB%A0%E9%99%B3%E6%95%91%E5%9C%8B%E5%A4%A7%E8%A8%88%E6%9B%B8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4%B8%8A%E6%9D%8E%E9%B4%BB%E7%AB%A0%E6%9B%B8

孫文上稟李鴻章大臣,陳述救國圖存,想挽救國家朝廷,無奈,李鴻章連看都不看!

2011-06-20 17:48:32 補充:
1.宋教仁等,冀望以「議會政治」、「政黨內閣」。可是,政黨政治並未能捍衛初生的共和國。可見和談無效,還被殺!!

2.「虛位以待」,連總統職位都可以讓出,只要你有心為國為民服務!

3.無奈,總有些人,只有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出賣他人;
甚至於出賣國家,出賣政府,出賣親朋好友,連親人兄弟姐妹都可以賣出!

4.有些人,只要國家民族生存,即使要他自己死,都可以!
看到現在的情形,林覺民,方聲洞,秋瑾....他們會不會吐血,生氣??
2011-06-20 11:18 pm
若果只是指滿清政權的話,清朝確實已經被推翻了;若果是革命的目的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因為袁世凱及北洋軍閥集團其實都是清朝的勢力演變出來的,只是不是由清帝所領導而已。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22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時,孫中山遠在美國科羅拉多州(Colorado)的丹佛城(Denver)。當他得悉勝利的消息後,決定先從外交方面著手,爭取列強和四國銀行團的支持,並切斷西方給予清政府的借款。故此孫中山沒有立即回國,而是到英、法等國進行活動。
  不過,當時國內形勢迫切需要建立革命的中央政府,以便協調紛紛獨立的各省,推翻清政府。事實上,11月上、中旬,湖北軍政府和蘇(江蘇)、浙(浙江)、滬(上海)都督已經分別發電給各個獨立省份,提出各派代表共同商議組織全國性的臨時政府。12月初,各省代表會議通過了《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決定以南京為首都。但是,由於在臨時政府主要領導人的推選上存著分歧,以致中央政府未能成立。
  正在這個關鍵時刻,孫中山經香港於12月25日返抵上海。四天後,各省代表會議選舉孫中山為首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誕生,主持成立了臨時政府,從而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新一頁。
  南北議和開始於1911年12月上旬。由於當時南方各省的革命政府普遍傾向於妥協,所以他們在獲取南京重鎮後,決定與清政府議和。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代表,袁世凱則派唐紹儀為他的全權代表;南方11省革命政府推舉伍廷芳為議和總代表。
  正當南北雙方代表爭執不下的時候,孫中山在南京組織了臨時政府,表示革命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袁世凱一方面革除唐紹儀的代表職務並中止和談,一方面對南方施加軍事壓力;再加上臨時政府內一些同盟會會員和立憲派紛紛活動,孫中山終於被迫承認了議和的條件。為了早日推翻清廷和結束封建帝制,孫中山「迫而犧牲革命主張」,表示若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則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退位詔書,清王朝不復存在;但與此同時,心存復辟意圖的袁世凱卻竊據了民國的最高權力。
  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後困難重重,革命派內部的妥協傾向日益嚴重,立憲派又與袁世凱互相勾結,使得孫中山無能為力。他在當選臨時大總統後,即按各省代表會議的決議致電袁世凱,表示「虛位以待」。稍後更接受南北議和的條件,準備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孫中山亦於當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三日後,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旋即指使曹錕在北京發動兵變,以需要維持北方秩序為理由,拒絕南下就職,並於3月10日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職。孫中山在4月1日於南京解職,由他主持的臨時政府隨之結束,臨時參議院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成果開始為袁世凱攫奪。
  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後,竊奪了中央和地方的許多權力,但他不能完全控制社會政治局面,也不可能使一切回復舊觀,因為革命派依然把握著七八個省的控制權,保留著十多萬軍隊,所以共和的氣氛依然存在。與此同時,不少政黨紛紛成立,它們不斷分化和組合。袁世凱為了進一步攫取權力,竭力拉攏、收買一些政黨作為他的御用工具。可見當時社會政治上一片混亂。
  由同盟會和幾個小黨派聯合改組成的國民黨,其實際領導者宋教仁等,則以「議會政治」、「政黨內閣」作為與袁世凱抗爭的工具。國民黨在臨時參議院中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並在1913年的第一次國會選舉中獲得了相對多數。由國民黨人組閣,看來已是水到渠成。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的呼聲很高。可是,政黨政治並未能捍衛初生的共和國。
  國民黨在臨時參議院中成為第一大黨,與為袁世凱支持的共和黨和民主黨對峙,並在第一屆國會正式複選中,擊敗了共和黨和民主黨,在870個席位中佔有392席,獲得相對優勢。國民黨的目標──爭取議員多數,以組織政黨內閣──似乎正在實現。
  袁世凱對這種挑戰當然忌恨,宋教仁更成為他的眼中釘,必欲去之而後快。1913年3月,袁世凱指派刺客,將到處奔走呼籲組建政黨內閣的宋教仁暗殺於上海火車站。
  宋案的槍聲驚醒了正在日本訪問的孫中山。他立即返回上海,放下正在籌畫鐵路建設的事務,主張武裝反袁。由於國民黨內意見分歧,不少重要人物主張法律倒袁或國會倒袁。因此,直到7月中旬,李烈鈞才在江西湖口舉義,江蘇、安徽、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省相繼起兵討袁。然而,起義軍各自為戰,力量薄弱,很快就被早有準備的袁世凱擊敗。9月中旬,四川討袁軍放棄重慶,歷時兩個月的二次革命隨之結束。孫中山再度流亡國外,在日本策劃三次革命。偉大的辛亥革命,至此以悲劇告終。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48: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619000015KK092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