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從公元一世紀起, 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 印度僧人相繼到中國來, 中國也有不少人到印度去 ‘求法’。他們排除萬難, 來往於中國和印度之間, 這樣不但發展了中印的交通, 並且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 密切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在許多先驅者中, 對於中印友誼的增進和中印文化的溝通貢獻最大的, 便是七世紀初期冒險家出國, 留學印度十七年, 獲得崇高榮譽, 回到中國以後, 致力於翻譯印度經典的高僧玄奘。
玄奘俗姓陳, 本名褘, 河南穎川人。小時隨兄出家¸十三歲時洛陽度僧¸獲破例剃度¸法名玄奘。隨後學習精進¸竟能代其師升座說法¸獲得同門的稱頌為‘佛門千里駒’¸他是一位譽滿國內的高僧。他有感於當時經論異說紛起¸乃有模仿法顯赴印度求取佛典原本¸以統攝各家各派的志願。
玄奘欲往天竺¸但當時唐敕不許¸玄奘不屈。他混在飢民中¸經秦川等地過玉門關。他孑然一身¸孤遊沙漠經西域、高昌、屈支等北道諸國¸後越嶺至阿富汗境再至印度。此後¸玄奘遍遊印度東南西各部¸巡遍佛跡¸訪謁高僧。
他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寺¸隨主持戒賢法師研習寺內所有經典¸全部通曉其奧義¸曾主持那爛陀寺的講席¸擴展寺內諸僧的眼界。貞觀十六年¸玄奘又至摩揭陀國¸應戒日王之邀¸在曲女城主持一次空前偉大的大佛學辯論會¸參加者有五印度十八國國王、三千名大小乘高僧¸由玄奘提出他所寫的「真唯識量頌」¸作為辯論主題¸歷時十八天¸但無人能提出異議。
貞觀十七年¸玄奘譽滿五印¸學成歸來。玄奘回國後¸於貞觀十九年¸太宗邀其還俗,贊助軍政大事¸但玄奘婉謝¸專心在弘福寺譯經。他在外十七年¸周歷一百三十餘國¸所得經律論六百五十七部¸經玄奘譯出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回中國後譯經說法¸創立「法相宗」¸至高宗麟德元年圓寂¸享年六十五歲。
上述已簡述了玄奘西行之背景、經過及貢獻¸下面將會對玄奘西行的各種資料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www.ln.edu.hk/chi/staff/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