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學漢代以後為什麼不再流行?清代以來為何又能復興?

2011-06-13 8:05 pm
墨學漢代以後為什麼不再流行?清代以來為何又能復興?

回答 (3)

2011-06-14 9:12 pm
✔ 最佳答案
http://scu.dsturgeon.net/resource.pl?node=4003&if=gb
墨學在歷史中的衰落原因是:1.墨子死後,墨家沒有真正的領袖來繼承他的事業。2. 墨子死後,墨子學說失去真傳。3.墨子的學說對人民有利,但對統治者是不利的。4.墨家的要求超越了平常人的能力,這些要求不僅難以理解,而且也難以付諸實踐。如果現代中國應當有一個墨學復興的話,那或許是墨子的教育體系,而不是墨子的宗教思想,因為墨子哲學、科學、神學三足鼎立的教育體系或許更適應現代中國的需要。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88442.htm
清代墨學的復興
清代學者對先秦古籍的研究,從群經開始,接著為輔助經學考證與闡揚義理,又注意到先秦諸子。諸子之中最先遭遇到的是儒家陣營之內的《荀子》,再探究下去則是儒家以外的「異端」,如《墨子》、《老子》、《管子》等。然而考證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義理,所謂「訓詁明而後義理明」,所以在對子書作過深入的整理之後,又必然導向對諸子思想的再發現與再評估。《墨子》就是在這一個學術脈絡之中被挖掘出來,而賦予了新的意義。
  乾隆45年(1870)汪中(1745-1794)首先校釋《墨子》(此書後佚失),並撰〈墨子序〉與〈墨子後序〉,力辯荀、孟二氏絀墨之不當,以為儒墨是表面相異,其裏本同。汪中雖然還是從儒家的立場來肯定墨子,以為墨子是符合儒家精神的,但已一反孟子以來斥之為異端的說法,對墨子有較正面的評估。
  孫詒讓的《墨子閒詁》是公認清末墨學研究的重要作品,梁啟超曾說「自此書出,然後《墨子》人人可讀,現代墨學復活,全由此書導之,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過此書,而仲容一生著述亦此書為第一也」,任公自己對墨學研究的興趣也顯然受到孫詒讓的啟發與鼓勵,因此從這本書可以了解到當時墨學興起的一些重要因素。《墨子閒詁》作於光緒19年(1893)前的十餘年間(約1877-93),當時西力衝擊已成不可抗拒之勢,所以該書雖為延續漢學傳統而來的校勘之作,但這時對《墨子》的興趣已受西學影響。

 
  俞序充分表現出墨學在沉寂多時之後,再度受到清末學者注目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墨子》中有不少的部分可以與西方科技相配合。清末之時很多學者正是從「西學源於中國說」的角度,來挖掘《墨子》一書的現代意義,認為西方的數學、光學、重學等科技「我早已有之」;後來這種說法雖轉趨式微,但隨著邏輯學的引進,近代許多學者如章炳麟、胡適以及梁啟超等,則是從墨子與西方邏輯學和印度因明學的異同比較,來研究此書。無論如何,墨學之中傾向以控制環境作為增進人生福祉的手段,墨子又以擅造巧械著名,所以有些像馮友蘭(1895-1990)那樣的學者,在探討「中國何以未有科學」時,就感嘆地表示,如果墨家思想能獲得充分開展,中國極可能很早就有科學了。這是近代墨學發展的第一個線索,注意到《墨子》與西方科學與技術的關係。  
俞序除了強調《墨子》與「泰西機器」的關連,也注意到以墨子思想來補儒家之不足,以達到「安內而攘外」的效果。這一點則涉及諸子學的發展直接地促成儒家正統地位的動搖。換言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思索中國問題時,不再固守儒學的範疇,同時也從墨學中汲取營養。最極端的想法則如郭沫若(1892-1978)所說「在打倒孔家店之餘,欲建立墨家店」。然而,這方面的演變也與西力衝擊是密切相關的,中國知識分子實際上是逐漸採用西方的標準來評估中學,在這種評估之中,墨家思想因為符合新的標準,而被用來攻擊儒家的一些想法。例如梁啟超即將墨子與西方新的價值標準,如民約論、基督教的博愛理想、社會主義與西方經濟觀念等相提並論;許多人也說墨子愛無等差的觀念頗合於「平等」的理想,與儒家重視階級的觀念有所不同。這是近代墨學發展的第二個線索,以墨子思想來比附西方的新價值與攻擊儒家傳統。
  在上述兩條線索的發展下,清末民初對墨子的研究蔚為風氣,然而這時隨意比附的情況也變得十分嚴重。
2011-06-14 4:36 am
在戰國時期的墨家學說,是和孔子的儒家合稱為顯學。在當時影響,上到君王,下至百姓。而當時的儒家是由孟子所主導的,他針對同樣是顯學的墨家有這種說法:「墨翟(墨子)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言下之意,就是抨擊楊朱的一毛不拔,到了自私的地步,並不把國軍放在眼裡;而墨子兼善天下,以勞苦為他人的胸襟,是把每一個人都當成是自己人,沒有差別,就違反了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的孝親行為,就是不孝於父。而這種勞苦的精神,從墨子辭世之後,就已經漸漸沒有傳人了,因為墨子當時建立的各種東西,是一般人無法輕易達成的,所以最後的兼愛只是片面之詞。
墨子建立墨學之前,曾經也是一位獨儒學的知識分子。但在長期看了儒家經典之後,發現儒家的愛,只是對周遭人事物的愛,而對陌生人漠不關心。因此建立了兼愛的觀念。
在經過了秦國的法家時期,進入了漢朝,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也是所謂的外儒內法。而在這種壓抑下,其他學說,包括墨家在內,都急速的降低地位。而墨學又在儒生讀的孟子中,看到了抨擊墨學的理論,在傳統觀念和知識先人的雙重灌輸下。使墨學更是一蹶不振。
這種情況最後在清代末年的內憂外患下,這些知識分子(不被八股文綁住的那些人),開始又重新發現墨學是適合用在當時的時代,因為清末的頹敗,使這些人又感覺要對這個社會投入許多心力。而不單單只是為周遭的人幫忙而已。
而現在的社會中,墨家和儒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混合就已處處可見了。
參考: 自己、國文課本
2011-06-14 12:35 am
我是不知清代墨家復興啦
但是我知道為何衰微
不光是漢武帝獨尊儒術
墨家這種苦己利人,完全沒有任何好處的行善很難得到民眾的青睞﹝而且生活過的像苦行僧一樣﹞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47: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613000010KK0267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