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舉 有什麼程序?

2011-06-10 5:20 am
我看到有人會說宋代科舉會有 鄉試,但我看維基沒有記錄,到底宋代科舉 有什麼程序? 希望可以詳細d
更新1:

解試=鄉試/州試??

回答 (2)

2011-06-10 6:10 am
✔ 最佳答案
http://hk.chiculture.net/1102/html/b/1102b06.html
採三級考試制
宋代的科舉考試採用三級考試制度:解試、省試、殿試。解試由地方州府官主持,省試由禮部知貢舉官主持,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
過殿試入仕途
應舉人參加解試、省試、殿試時,均由監門按姓名引入考場,按座位就坐,不准點燃蠟燭夜試,不准挾書、傳義、代筆。試卷經封彌、謄錄之後,才由考試官評定等第。
考生殿試合格,即唱名賜第。宋太宗之後,殿試及第者無須再經吏部銓選,即釋褐授官,進入仕途。
宋代貢舉在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創立殿試制度之後,一直分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
解試情形
宋代士人要報考解試,可以在開科之年持家狀到所在州府報名應舉,並請三人擔保家狀是正確的,符合參加貢舉考試資格的要求。經審查,只要不是犯徒罪以上、身為胥吏、期喪未滿三月或身被廢疾之人,都可以參加當年八月舉行的解試。
宋代解試又稱「秋賦」、「秋闈」。於開科當年八月舉行,連試三日。解試有一定的錄取名額(解額),大約每百人左右取一人。
省試情形
士人解試合格,由州府發給解狀,於當年十月二十五日以前到京師報到,並需有五至十名擔保人。經禮部貢院審查合格,即可以參加第二年正月(後改為二月)禮部舉行的省試。
宋代省試又稱「禮部試」、「春闈」。主考官由皇帝臨時任命。一般於解試次年正月(南宋時改為二月)在京師的禮部貢院(北宋前期在太學或寺院)舉行。其錄取人數(省額),北宋時一般每榜取進士、諸科各300人左右;南宋初,省試終場每14人取一人,後改為每17人取一人。以上為正奏名,此外還有特奏名。
殿試情形
省試合格,由知貢舉官奏名皇帝,參加當年三月(南宋時曾改為五月)舉行的殿試。
殿試是對省試合格舉人的複試,由皇帝親自在皇宮大殿中主持,又稱「御試」、「廷試」,是宋代科舉考試中最高、最後一級的考試。
殿試合格為及第,即唱名賜第;不合格者即被黜落。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之後,殿試不復黜落,只是依據殿試成績重新排列名次而已。
創立於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的殿試制,其主要目的是:在收納眾將兵權之後,再將科舉取士大權也收到皇帝自己手中,藉以鞏固及加強趙宋王朝的專制統治與中央集權。
北宋中期以前,解試、省試一般沒有固定的考試場所,大多臨時設考場於佛寺、學宮或官舍。大概自宋哲宗時起,各州府開始創建貢院,作為科舉考試的專門場所。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詔諸路州軍各置貢院,各州府的貢院才開始普遍建立起來。南宋初年,始建立專門的禮部貢院。
宋代貢院的形制
宋代諸州貢院的形制,一般分監試、考試、封彌、謄錄、巡鋪、監門等處所,頗為完備。考場一般為數間相連,與現代考場相類似。正廳後邊為衡鑒堂,為評定試卷之所;衡鑒堂兩側為監試、主文、考試官及吏人的住所。另外有內外受事室、廚屋、錢米庫、更衣室、榜屋等。各種設備,一應俱全。四週有圍牆,為了防止攀越,牆上往往施以荊棘,故也稱貢院為「棘圍」。
2011-06-14 2:34 am
www.bshlmc.edu.hk/~ch/alexam/ chaito/ exam/SUNG.htm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49: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609000051KK010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