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早期著作
[編輯] 潛意識
弗洛伊德對當代思潮貢獻最著者,許為其動態潛意識之概念。19世紀西方主流思潮為實證論,相信人可取得關於自身及其所處環境之真確認知,並以明智判斷予以掌握。弗氏則認為自由意志本為幻念,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所思,且行為之因由與意識層次所思,關係極微。潛意識之概念所以有破有立,在於弗氏提出意識的層次之說,「在表層之下」另有思緒運作。弗氏稱夢為「通往潛意識之王道」,提供與聞潛意識生活的最佳入徑,並為說明潛意識「邏輯」之佳例,此邏輯則與意識層次思緒之邏輯迥異。弗氏在其夢的解析一書,發展最初的心理拓樸學,論證潛意識之存在,並描述如何與聞潛意識之法。前意識(the preconscious)則視為存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思緒層,欲探求之不難。弗氏認為啟蒙理念、實證論、與理性論之完備,可藉由理解、轉化、與掌控潛意識而得,而非予以否認或壓抑。
心理療法
弗洛伊德身受醫師訓練,因此深信其研究與成果為科學產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後的心理學者與學院人士,對他的研究與實踐多所批判。某些如朱立葉特‧米契爾(Juliet Mitchell)等人,提出其中緣由在於弗氏基本立論──即潛意識的懼怕與慾望,啟動我們意識層次的思想及行為──挑戰了關於世界本身,屬於普遍性與客觀性的看法。某些擁護科學人士,認為此說讓弗氏理論失效,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另擁護弗氏人士,則認為此說同讓科學失效,也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今日的精神分析,仍與弗氏生前所經歷的醫學與學院二者,維持相同的曖昧關係。
當今嘗試治療心理疾病的精神治療師,以不同方式與弗式精神分析產生關連。某些治療師修改弗式取向,發展各種精神動態(psychodynamic)的模式與療程。有些則拒斥弗氏的心理模型,但將其療法的某些部分,特別其中仰賴患者言談以為治療形式者,加以改編再使用。精神醫師(psychiatrists)身受醫學訓練,但如同弗氏時代的醫師,多排斥弗氏的心理理論,療程中並不重視言談,而多仰賴激活心理藥物(psychoactive drugs)。
弗氏的心理理論今日爭議仍大,許多重要的學院與研究領域之精神醫師,認為他不過是個郎中;但也有其他這方面的重量級人士,認同弗氏的理論核心。精神失序常視為純然的腦疾,基本上屬遺傳性病源。此觀點強調心理疾病的生理構成。弗洛伊德則相信大部分的精神失序,源自生理構成與環境因素之共成,何者較為重要,則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