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當然不是,晉朝發生五胡亂華,北方淪陷,往西方陸路受阻;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後,陸上絲路受阻,法顯及玄奘都只是突破當時陸路上的限制而創造的事蹟而已。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2/22d/22d01/22d0101.htm
張騫通西域及絲綢之路的開闢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連年用兵。武帝為了在國際上進一步削弱匈奴的勢力,遂派遣被現代著名學者梁啟超稱為中國古代「第一奇男子」的張騫出使西域。
西域,漢朝時是指甘肅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大大小小分佈幾十國,大致相當於今日新疆一帶。本來西域各國大多臣服於匈奴。武帝為了徹底孤立匈奴,決定與它們聯合。聽說大月氏國(原在玉門關附近,後徙至今阿富汗境內)與匈奴有仇,所以武帝在公元前139年,派張騫帶一批人前往西域,想聯合大月氏等國共抗匈奴。但張騫中途被匈奴捉住,一關押就十幾年。後來他想法逃脫,輾轉經過烏孫、大宛、康居等國而抵大月氏。那時大月氏已無心結盟,使張騫此行不得要領。在回國的途中,張騫再次被匈奴扣留,拘禁一年多,最後於公元前126年返歸長安覆命。
到了公元前119年,張騫又跟從衛青出擊匈奴,他帶領隨從三百多人及大批物資前往西域。抵達烏孫後,又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諸國,宣揚漢朝的國威。公元前115年,偕張騫同烏孫等國使者數十人,返歸長安。漢與西域交通之孔道,自此打開。
司馬遷的《史記》,把張騫之交通西域譽稱為「鑿空」,「空」即「孔」,意思就是開闢孔道。由於張騫的交通西域,使中國人得以由長安出發,經過西域各國而前往西亞、北非乃至歐洲。它大大促進了中西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其中尤以中國絲綢西運最具特色,所以今天稱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之始闢。因此,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不僅弘揚了漢朝的文明,而且帶回異域的文化,大大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今天,絲綢之路仍然吸引著絡驛不絕的中外遊客,繼續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張騫可說是人類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導遊。如果跟從導遊張騫,遊覽古絲路,必定令人眼界大開,流連忘返。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2/42m/42m01/42m0101.htm
唐朝是中國繼漢朝之後的另一鼎盛時代。在唐代前期,通過對外用兵和海陸交通,盛唐之國威遠播,使中外交通開闢了嶄新的時代,中外交流極為頻繁。
隨著西域陸路和向西航路的發達,中國的先進文明進一步西傳。絲綢、瓷器、茶葉、鐵器、金銀器等大量輸往西域諸國乃至歐洲。造紙術亦於此時傳入阿拉伯,後來再輾轉輸入歐洲。交通發達促進唐代經濟的繁榮與外貿的發展,長安、洛陽、揚州、廣州、成都、汴州等商業都市十分興盛。海、陸交通要地設有「市舶使」或「互市監」等外貿官員或機構。外國商賈及其他人士集長安、廣州等地,如長安有波斯店,廣州有蕃坊。而唐的文化亦傳至日本,其中以中國鑑真法師東渡日本,尤為千古佳話。
與此同時,西方的文化、物產亦源源輸入中國。唐時由於海、陸對外交通的發達,佛經進一步傳入,翻譯臻於鼎盛,中國成了東土佛教之中心。除佛教外,西方宗教如景教(基督教一派)、摩尼教(又稱明教)、伊斯蘭教(又稱回教)等,亦紛紛傳入。當時世界上重要的宗教,幾乎都會萃於中土。唐時音樂、舞蹈及各方面的藝術,受西域文化影響極大。而許多唐代詩文都以中外交通和往來作為題材。
2011-06-14 12:36:52 補充:
如要答沒有的話,就是往西方的陸路受阻,高僧重新把陸路打通,並帶入西域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