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西行求經,促進東晉期間中外交通和文化的發展。此說當否?

2011-06-08 10:33 pm
法顯西行求經,促進東晉期間中外交通和文化的發展。作答時只集中對東晉時期的影響,不應回答對後世的影響。謝謝!

回答 (1)

2011-06-09 8:58 pm
✔ 最佳答案
1. 為東晉開闢一條嶄新之海上交通路線,突破因北方胡虜佔據中原而受阻的通往西域的陸路。


2. 提供最新的佛學及其文化資料。




http://ks.mysch.net/~ks-chis/My-chisWeb/mywebs/article/009.htm



東晉時期,北方為胡虜所據,中原與西域之陸路交通斷絕,當時僧侶西行求法者,足跡所至,最遠亦不出北印度。唯法顯歷盡千辛萬苦,渡過沙漠,翻越冬夏常雪。越䓤嶺,歷遍北、西、中、東天竺,最後由獅子國附舶東歸,又身經鯨波駭浪之險,方於412年到達青州。凡十四年,其足跡遍及我國西北以及今中亞、南亞、東南亞,包括克什米爾,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印尼等地。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一個年逾六十的佛僧,能完成穿行亞洲腹地並經由漲海回國的旅程,實為驚人之壯舉。唐義淨曾將法顥與玄奘相提並論。“觀乎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者賓,顯法師則開闢荒途,奘法師乃中開正路。”然就時代先後、旅途選擇及其他條件之差異,創闢荒途的法顯比繼開中路的玄奘更為艱苦。

 

法顯西行禮佛,卻週遊天竺各地,又泛海抵達獅子國,足履之廣,並非前人所能及。且法顯抵達獅子國時,嘗見佛寺像前供有晉地白團絹扇,遂知其時中土商旅,已有渡海 至獅子國貿易者,此實法顯禮佛之重大發現。其次法顯回國,及遵海道。由鍚蘭越印度洋,過蘇門答臘,經爪哇,北轉廣州;後因遭遇颶風,卒泛海詣山東登陸。是以法顥不獨是中國旅行家航行印度洋之先驅者,及其自海道回歸,更為中國開闢一條嶄新之海上交通路線。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2/32h/32h01/32h0101.htm



圖片參考:http://hk.knowledge.yahoo.com/common/space.gif
經過千辛萬苦、千難萬險,法顯終於在元興二年(403年)八月抵達中天竺。原來一齊西行的同志十幾人,有的中途折回,有的改往他處,有的死在異鄉,有的留在印度,最後只剩他本人獨自東歸。在中天竺,法顯到處參觀佛教聖地,並在當時摩揭陀國(Magadha)的首都巴連弗邑(Pataliputra)苦修梵典,以七十高齡而孜孜不倦地學梵書、梵語。大約義熙五年(409年),法顯離開印度東岸抵達師子國(今斯里蘭卡)。過了兩年,又搭商人大船離開師子國東返。海行之艱難也不會比陸路小,法顯在海中航行時,曾多次遇到船漏或隨風漂蕩,本來想在廣州登陸,豈料最後卻被漂至山東海岸。義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法顯在青州長廣郡界牢山(今山東嶗山縣東)南岸登陸。後南下建康譯經,又記其旅行見聞而成《佛國記》,最後卒於荊州,高齡八十有六。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47: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608000051KK004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