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俄羅斯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最初衝突的原因在於爭奪烏克蘭平原南部與克里米亞半島,其後隨著俄羅斯帝國的壯大,雙方爭奪的重點區域逐漸南移到巴爾幹半島。在16-17世紀的俄土戰爭,土耳其主要在於支持其附傭國克里米亞汗國對抗俄羅斯的擴張。而17世紀後半以後,則在於抵抗俄羅斯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歐洲部分的侵略。
俄羅斯帝國要向巴爾幹半島擴張,固然有民族、宗教上的考量,但說穿了都只是一個藉口。俄羅斯帝國真正的目的還是尋求一個出海口,並控制博斯普魯斯與達達尼爾兩個海峽,使其可經黑海通往地中海,而不受阻扼。
當然,俄羅斯也曾在波羅的海同樣尋求出海口,也獲得成功,但在波羅的海仍受扼於英、荷(雖然松德海峽掌握在丹、瑞,但英、荷兩國的海上勢力,卻有著能影響波羅的海的力量)。對於俄羅斯帝國來說,比起對付已經工業化的歐洲各國,仍舊保守落後的土耳其,反而成為一個容易到手的肥羊。
至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早在16世紀初以後,便與奧地利交惡。這是因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巴爾幹擴張的結果。從15世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再度崛起以來,巴爾幹諸國在土耳其大軍的入侵下,一一遭到消滅,至1529年土耳其軍隊更進圍維也納,從此奧地利便與土耳其為了爭奪領土,而衝突不斷。
奧地利對多瑙河流域的擴張,最初是基於自身的安全所需,但隨著哈布斯堡王朝君臨匈牙利王國後,整個王朝對於巴爾**依賴性也大大提高,加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衰弱,更使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將發展重心放到了巴爾幹半島上(特別是在喪失義大利與德意志後,整個王朝更是完全將重心移到巴爾幹半島)。
2011-06-09 02:39:39 補充:
關於普魯士的書,個人推薦《普魯士的文化與精神》一書,其他如能找到《新編劍橋近代史》亦很好,只是後者臺灣沒有出版。
三帝同盟可以說是俾斯麥精心設計的外交體系,整個外交體系甚為複雜。俾斯麥為了硬將有領土利益的俄羅斯與奧地利拉在一起,特地暗中與俄羅斯帝國簽署《再保條約》,背著奧地利與俄羅斯約定,當俄或德與第三國衝突時,各自將保持中立,但德法、俄奧有戰事時,不在此限。此外,德意志帝國默許俄羅斯帝國向博斯普魯斯海峽發展,而保持中立(換言之,等於支持俄羅斯帝國向地中海區域擴張,而且犧牲掉部分原答應支持奧匈帝國向多瑙河流域擴張的諾言)。
2011-06-09 02:39:45 補充:
然而這個複雜的外交體系在俾斯麥之後的德意志帝國,完全沒人能了解並繼續執行,因此最後《再保條約》期滿後,德意志外交部無視於俄羅斯再三要求的展延續約,而放棄此一外交政策,從而使得德意志帝國只能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問題上,站在同一陣線。
2011-06-09 02:44:17 補充:
《再保條約》是俾斯麥維繫三帝同盟,拉攏俄羅斯帝國的外交策略,而本身的締結,是有損於德奧之間的關係,因此俾斯麥此一外交政策,本身多少就與三帝同盟的本意有所衝突,但喪失了《再保條約》所維持的德俄關係,三帝同盟也就無法維持。正是因為這種既矛盾,又調和的複雜外交體系,可以說除了俾斯麥有本事使之運行得宜外,在其去職後的德意志帝國的外交部門既對此難以了解,自然也就難以維持。
2011-06-09 09:33:00 補充:
這就是俾斯麥耍的把戲啊,他既不明白說要幫奧,也不挑明說要幫俄,只說會出手幫忙,不會坐視不理。這讓俄羅斯既相信德意志將確保其對巴爾幹半島的擴張,但也必須顧慮德奧聯手的可能,但這也表示,在德奧都能接受的狀態下,俄羅斯在巴爾**擴張是完全受到德奧共同支持的,也是因此《再保條約》到期後,俄羅斯帝國會主動提出續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