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國就是東羅馬帝國。
http://www.tonybus.com/Knowledage/roman_empire.html
羅馬帝國
(公元前27年-476年)是一個古代羅馬的國家,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在當時佔據了整個地中海。通常把羅馬帝國分為前期帝國時期(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時期(193年~476年),也有人又從後期帝國中分出3世紀危機時期(193年~284年)。
羅馬本來使用拉丁語,但隨領土擴張至希臘、中東一帶,希臘語變成了主要語言。就連當時成書的新約聖經也是用希臘語寫成。
由於語言上的分歧,羅馬帝國在五世紀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帝國。羅馬帝國自建立以來,一直對外擴張,是一個具有侵略性的古代超級大國。
歷史
羅馬帝國的建立
後三頭同盟瓦解後,屋大維、安東尼分掌羅馬的東西部,雙方矛盾日趨激烈。前31年9月,屋大維與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在希臘的亞克興會戰。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認為安東尼獲勝無望,將自己的軍隊撤回埃及,安東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維隨後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東尼自殺,埃及也被羅馬佔領。
前27年,屋大維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權,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元首(Imperator,或可譯作「凱旋大將軍」)、元帥、最高的代行執政官、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司長、第一元老等,並獲得了「奧古斯都」和「祖國之父」的稱號。屋大維的這場精彩的演出宣佈了羅馬帝國的建立。
193年 - 284年間,隨著叛亂事件增加,軍隊的力量不斷增強,從而威脅到皇帝的施政。50年內有26位軍人篡位,歷史將這些篡位者稱為「軍人皇帝」,也稱為三十僭主。這一時期也被稱為3世紀危機時期。塞維魯王朝(193年~235年)滅亡後,政局混亂,在西方形成了包括高盧、西班牙和不列顛在內的高盧帝國(259年~273年) ,在東方產生了地處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帕爾米拉帝國(262年~272年)。奴隸和隸農起義遍及意大利和行省。
公元284年,戴克裡先(284年-305年在位)取得了帝國政權,最終把這個混亂局面收拾過來。他把皇帝的權力、以及整個帝國一分為四,分別由兩位正帝(奧古斯都、Augustus)及兩位副帝(凱撒、Caesar)共同治理,使羅馬帝國得到暫時的安定,稱之為多米那特製(也叫四帝共治制Tetrarchy)。當時除了他以外,他把另一個正帝的位置給了馬克西米安,讓他統治帝國的西部,而自己則成為東部的正帝。其中最高的統治者是戴克裡先。這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分裂的淵源。另一方面,雖然他一人的成功,但對基督教的迫害失敗,使他死後再次引來混亂。
306年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一世做皇帝,重新統一帝國,廢除四帝共治制。雖然同樣強力執行專制,但卻選擇和基督教勢力妥協,並於西元313年公佈米蘭敕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與此同時,將國都遷往東部拜占庭,並改國都名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337年,君士坦丁一世死後,爭奪帝位的鬥爭重新開始。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子分治帝國。
狄奧多西一世(379年~395年在位)當政時一度恢復統一,但他死後,帝國分裂為兩部分:西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和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西羅馬帝國接連不斷發生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高盧的巴高達運動,北非的阿哥尼斯特運動動搖了帝國的政權。378年西哥特人大敗羅馬軍隊,410年攻佔羅馬城,418年在高盧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於439年在北非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匈奴人452年侵入意大利,在高盧東南部,457年出現了勃艮第王國。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軍長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
東哥德族的領袖狄奧多里克(Theodoric)率領東哥德族人打敗奧多亞克,自立為意大利統治者。於是,西羅馬帝國的中心地帶——意大利半島——成了東哥德王國的土地。
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神聖羅馬帝國
嚴格地說,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沒有合法的直接關係,相反地,它是作為羅馬帝國侵略者之一 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但是西元962年,羅馬教廷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是西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後來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侖一世推翻,宣告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