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西漢文景二帝時已經開始削藩,並引致後來發生七國之亂,漢武帝即位後繼續削藩政策,使到很多劉姓之後都喪失特權及俸祿,要流落民間。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2/22z/22z03/22z0302.htm
西漢分封
西漢分封先是封異姓為王,後是封同姓為王。在秦末和楚漢戰爭中,一些六國舊貴族和擁兵將領,紛紛割據土地,成為諸侯王。劉邦為了聯合他們共同攻打項羽,於是便分封他們為王。他們不是劉氏宗室,所以稱為異姓王。西漢初年為加強中央權力,分封了七個功臣戰將為異姓諸侯王,他們是:楚王韓信(都下邳)、長沙王吳芮(都臨湘)、果王彭越(都定陶)、淮南王英布(都亢)、趙王臧荼(都薊) 、趙王張敖(都襄國)、韓王韓公子信(都晉陽)。這七個王所轄的領土幾乎佔了全國之半,對於中央政府的穩定和鞏固造成很大的障礙和威脅。高帝五年,即劉邦稱帝的那年開始,到十一年止,高祖先後翦滅了六國異姓王,只剩下勢力最弱、對中央政府沒有多大威脅的長沙王吳芮(吳芮傳了三代,以無後而國除)。
高祖認為秦祚短促是由於不分封子弟的緣故,遂刑白馬與群臣誓約「非劉氏而王,無功而侯者,天下共擊之!」為了屏藩中央,他一面翦滅異姓王,一面分封自己的子弟侄兒,他們是齊王劉肥、淮南王劉長、燕王劉建、梁王劉恢、代王劉恒、淮陽王劉友、楚王劉交、吳王劉濞。這些王都姓劉,所以史稱同姓王。在分封之初,諸王大多是幼童,王國的重要官吏也是中央政府派去的,所以榦弱枝強的矛盾並不突出。到景帝時,諸王或已成長或已更迭,與皇帝的血緣關係逐漸疏遠,終於造成了吳楚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平定後,漢室繼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地方諸侯不復威脅中央。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2/22z/22z03/22z0306.htm
七國之亂
西漢初期,劉姓諸侯王的勢力漸漸強大,一些有識之士深感擔憂,建議對這種勢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時候,賈誼就提出把大的諸侯國變成幾個小的,以削弱其面積及實力。景帝的時候,御史大夫晁錯又提出削藩的建議,即削奪諸侯的封地。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景帝接受了這個建議,削去了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部分封地。這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漢景帝三年(前154年)當景帝下令削奪吳王一些封地時,吳王劉濞即與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等六國聯合起來公開反叛。他們打著「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舉兵而西。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36萬大軍平叛。三個月以後,叛軍失敗,劉濞被殺,七國之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