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關於清朝中西文化交匯點--廣州!!!20點~

2011-05-30 2:23 am
請問清朝的中西文化交匯點--廣州,當時的經濟狀況是怎麼的呢??
例如:主要的收入來源;
經濟支出;
人民的生活,是富裕,或民不聊生?
經濟政策....
急..這幾天內需要!!!請幫忙!!20點~~謝謝各位!

回答 (2)

2011-05-30 7:26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hkep.com/history_education/vol_005_topic_02_6.htm

2011-05-29 23:29:07 補充:
清代廣州"十三行"制度是清朝政府在"閉關鎖國"的宏觀政治經濟政策的前提下.為應對全球的商業經濟對貿易擴大的需求.在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基礎上實施公私結合的對外貿易經濟體制.在鴉片戰爭前后近百年間.擔負著清政府壟斷和管理經營對外貿易的重責,它的出現、興盛到衰敗.其根本因由則是大清帝國出于維護集權統治的政治妥協和經濟上的權宜之計.
2011-05-31 2:35 am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49/3588/446676.html



恢復歷史名跡十三行遺址(挽救瀕危文化行)


圖片參考:http://www.people.com.cn/media/20010618/109584.jpg
《清代十三行廣州商館區一角》(19世紀初) 史貝霖 繪
香港藝朮館藏
羅雨林


清代廣州十三行曾經以獨特的商品經濟姿態活躍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在廣州的歷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它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毀,但近150年來,它留給人們的歷史信息和深遠影響并沒有伴隨著歷史風雨的沖刷而消亡,今天,在我們進行兩個文明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利用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更好地為廣州現代化建設服務,已受到各級領導、專家的高度重視。


十三行遺跡開發、利用的價值


十三行是清代我國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獨特的商貿團體。它由康熙二十四年(1685)設立粵海關,允許開海貿易開始,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這150多年間,不僅在很大程度上獨攬了廣州的外貿,而且還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年這80余年間,清政府撤銷沿海其他海關之時,獨享對外通商特權,總攬了全國的進出口貿易。那時清政府通過十三行從中收取巨額稅款,其數量超過歷史上任何封建王朝。廣州因此成了“富甲天下”的城市,擁有跨國財團,產生了世界首富伍秉鑒和一批世界級的富豪。有關人士認為,十三行有商貿、旅游和文化開發價值。隨著我國當今面臨“入世”的大好時機,恢復重建十三行將會產生特殊意義。續下這段瀕臨湮沒的歷史,也會為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的資源和空間。


清代十三行面臨珠江,氣勢雄偉,建筑華麗,在當時就是一處名勝,曾吸引過許多畫家、詩人留下許多美麗篇章。十三行行商們大都有很高的文化素質,他們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成果不少,當時生產、制作的大批融會中西特點的外銷畫作,體現了近代嶺南開眼看世界的文化特色。此外,還有廣彩瓷器等工藝品從十三行出口,不僅獲取巨額經濟收入,還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復建十三行,恢復外貿功能、旅游功能及文化功能,將獲得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回報。


整舊如舊:開發的前提


清代十三行地處廣州荔灣區十三行路及其南側現廣州文化公園一帶。對早已消失了的十三行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必須按照歷史的真實,科學地把它再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重新召喚回尚保留在人們頭腦里的有關歷史信息和情感,這種“懷舊”情緒將牽動人們來此游覽觀光或開展投資商貿活動,由此樹立起廣州作為兩千多年外貿港口的品牌優勢。


開發的定位和功能的設想


其定位和功能應有三個:即文化、旅游和商貿這三大功能。可以籌建中外文化交流館、世界工藝美朮品展銷會、茶文化展銷會等,甚至可以把整個區命名為十三行露天博物館,讓整個保護開發區的一切商貿、旅游和文化活動,隸屬于露天博物館的整體,成為動態的、立體的現實場景的展示,人們踏入這個范圍,如同時光倒流,回復到十八、十九世紀廣州社會歷史的氛圍中。恢復昔日的舟、船、艇和十三行風光,發展水上游樂活動。政府有關部門應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參與研究策划,經過科學論証后組織分步實施。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2001年06月18日第四版)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42: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529000051KK010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