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版大 您好
漢高帝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 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 靈璧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項羽與劉邦訂立和約後,立即率軍東歸。 劉邦也打算西撤,但張良、陳平一致反對,說: 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 楚兵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今釋弗擊,此所謂' 養虎自遺患' 也。 於是劉邦決定毀約追擊楚軍,並約韓信、彭越南下會師,合力擊楚。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引軍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北),韓信、彭越均未趕來。 楚軍返身發動突然進攻,漢軍不支,退入壁壘固守。 但項羽未能乘勝擴大戰果,進一步圍殲漢軍,而與之對峙於固陵,這樣就使劉邦得以喘息待援。 為使韓信、彭越安心助漢擊楚,打敗項羽,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封彭越為梁王,並明確了2人的封地。 韓信、彭越2人果然率部前來會師。 十月下旬,韓信引兵進占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 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 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 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10萬人。 十二月,劉邦、韓信、彭越、英布4路大軍會師垓下。 韓信軍30萬,分3路首先與楚軍接戰,韓信居中路,進攻失利,向後退卻,同時命左右兩翼投入戰鬥,楚軍受挫,韓信又返身衝殺,3路合擊,楚軍大敗,項羽被迫入壁而守。 韓信遂指揮各路大軍將楚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但漢軍一時也難以徹底打敗楚軍。 為了盡快取勝,張良用計,讓漢軍夜夜高唱楚歌,瓦解楚兵鬥志。 項羽夜聞四面皆楚歌,以為楚地已盡為漢所得,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800精銳騎兵突圍南逃。 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乃遣5千騎兵追擊。 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28騎。 項羽指揮這28騎,將漢軍騎兵殺得人仰馬翻,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僅31歲。 項羽死後,漢軍全殲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 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垓下悲歌
當時形勢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C07224115/o/701105290069313873453270.jpg
←垓下之戰作戰圖
漢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 韓信 、 彭越 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
行最後的合圍。 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 魏國 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 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垓下之戰齊王韓信親率大軍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今天 蘇北 、皖北、 豫東 等廣大地區, 兵鋒 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
梁王彭越率軍數万從梁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於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
漢將劉賈率軍數万會同九江王 英布 ,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
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 周殷 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
同時,得到 關中 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多萬出固陵東進;
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漢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 安徽 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 鹿邑 間)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 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 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親率自軍主力三十萬與劉邦本部軍二十萬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希望有幫到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