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

2011-05-29 11:26 pm
如題,另外還想問. 鴉片戰爭是否無可避免的?

急用^^THX

回答 (3)

2011-05-30 12:19 am
✔ 最佳答案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52202749

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鴉片戰爭中國船隻遭到英國炸毀國際關係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併、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絕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希望可以幫到你!

參考資料: 1995 (網上)

2011-05-29 16:32:23 補充:
鴉片戰爭是否無可避免的?

答: 是

英國對中國總共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第二次是同法國一起發動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1842年(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結束。鴉片戰爭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結果,在英軍的脅迫下,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訂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2011-05-29 16:32:57 補充: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名英法聯軍之役或亞羅號戰爭,是19世紀中葉英國、法國與清朝之間的戰爭。

公元1860年,法國借亞羅號事件與英國合派聯軍侵入北京,最後在俄羅斯公使的調停下,雙方簽訂《北京條約》:除了開放更多港口以外,還把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及承認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權益。而聯軍在戰爭期間,也搶奪燒毀了清朝皇室花園圓明園,造成大量中國文物的損毀與流失。

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2011-05-30 5:59 am
鴉片戰爭是無可避免的,鴉片毒害國人,一定要禁,但這損害英國利益,而清朝積弱,外交等完全無力去招架,而英國就採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戰爭,去解決。



http://www.chiculture.net/0118/html/b09/0118b09.html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件事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前,中國領土完整,清政府獨立行使主權;戰後,香港島割讓,部分司法和關稅權力轉讓給外國。戰前,清政府嚴格限制中外貿易,中國經濟的主體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和家庭手工業;戰後,外國商品大量湧入,衝擊這樣的經濟模式。戰前,中國人學習和研究的是中國傳統學問,他們不了解西方,以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戰後,中國人逐漸了解西方,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和文化。
1. 主權沉淪
在一場喪權辱國的「鴉片戰爭」後,中國喪失了很多主權,這是鴉片戰事給中國政治帶來最直接的影響。中英《南京條約》中,中國被迫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中英《虎門條約》中,由於「領事裁判權」的確立,中國將對英國人的司法審判權讓給英國;在中美《望廈條約》中,規定美國從中國進出口貨物所納關稅率,應由中、美兩國政府協商決定,清政府不能單方面更改;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英、法兩國也享有此權力。這是對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全然破壞。
2. 洋貨湧入
「鴉片戰爭」前,由於清政府嚴格控制中外貿易,只有小量外國商品能夠進入;而由於外國人的需要,中國的茶葉和生絲也源源不斷銷往西方。戰後,根據《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中關於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的條款,清政府須大大放寬對洋貨的限制,外國商品開始大量湧入中國。以英國為例,1837年,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價值為九十多萬英鎊;1843年增至一百四十五萬六千英鎊;1845年已到達二百三十九萬四千英鎊!
3. 五口通商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 「閉關」自守,不對外國開放,只允許廣州「一口」(門口)進行中、外貿易。戰後,根據《南京條約》,中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地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國人和他們的家屬居住,自由進行商貿活動,英國還可派駐領事。根據《虎門條約》,英國人的司法審判權也歸本國領事所有。美國人和法國人也通過「片面最惠國」待遇取得這些權力。協定關稅的規定也大大便利了中外通商,自由的中外貿易使這五個城市的經濟迅速繁榮起來,成為中國商業最發達的城市。
4. 西學東漸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讀書人只知道學習和研究中國的傳統學問,他們不了解西方,更不知道西方也有值得他們學習的知識。清政府在「鴉片戰爭」的失敗,刺激了中國某些知識分子注意西方,他們從現實出發,感到中國人有必要向西方學習。他們著書立說,向國人介紹歐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以及經濟、軍事;並且探討如何學習西方國家的長處,以抵抗他們的侵略。這批有眼光的中國知識分子,代表人物有魏源(代表作《海國圖志》)、徐繼佘(代表作《瀛環志略》)和梁廷(代表作《海國四說》)。
5. 邊疆史地學
研究某地歷史、地理的「史地學」,本是中國的傳統學問。「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的邊疆問題也愈來愈嚴重;尤其是「鴉片戰爭」失敗,更給中國人敲響了邊防的警鐘。關心國家命運的知識分子,開始關注現實存在的邊疆問題,他們根據自己的實地考查和文字材料,研究中國邊疆地區的地理、歷史、風俗,和面臨的危機,寫出了各種兼具學術和實用價值的著作,為清政府對邊疆的統治政策和軍事行動提供參考。代表人物有姚瑩(代表作《康輶紀行》)、張穆(代表作《蒙古遊牧記》)和何秋濤(代表作《朔方備乘》)。
2011-05-29 11:37 pm
影響:

政治及外交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歷史學家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中寫到:「鴉片戰爭的發生意味著中國拒絕在外交平等和對等貿易的基礎上參加國際大家庭,結果導致英國使用武力。」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包括朝廷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清廷的戰敗並沒有使其進行改革,反而繼續行保守的閉關政策,引致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才出現洋務運動等的自強救國運動。而英國享有最惠國待遇,其後各國紛紛要求此一條款,清廷失去某一特權於一國,等於失去該特權於列強,這使清廷外交上處於不利的弱勢位置。軍艦停泊口岸等特權,英國可在五個通商口岸各駐兵艦一艘,以後商港越開越多,深入內地,使國防受到威脅。香港島被割讓給於英國,開外國人要求割地先例,在後來的戰爭中更多土地被外國所奪去,使中國領土失去完整。領事裁判權使中國失去司法主權,外國人犯法不受中國法律制裁,清廷無法管制外國人在華的違法行為。鴉片戰爭是中國簽下不平等條約的開端,一場戰爭竟簽下多達5條條約,分別為《穿鼻草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虎門條約》和《黃埔條約》,其中《黃埔條約》中法國取得傳教權,滲入中國傳統文化;美國人更通過《望廈條約》中取得治外法權。這使以後與列強簽下更多更不合理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國際地位下降,而割地和賠款對清帝國來說也是第一次的。這些不平等條約要到一個世紀後的1942年才得以正式廢除。 經濟民生戰爭後中國的對外政策仍是旨在「羈縻」。對於《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反應並不激烈,反而對中英兩國文件採用平等體制感到不安[12]。但是經濟上,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同時也對外國開放了中國市場。五口通商後,清朝海關及稅率被英國控制,關稅主權受到破壞,進口貨只抽百分之五的低稅率,外國商品大量傾銷中國,無法保障中國國內工商業。鴉片繼續銷售,吸食者不斷增加,白銀外流,銀價上漲,銀貴錢賤的情況更加嚴重[13]。英國輸入中國的貨品大增,1837年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價值為90多萬英鎊,到1845年已到達239萬4千英鎊。[11],嚴重打擊中國民族工商業,使原本問題重重的社會經濟更加惡劣。新開的五個條約口岸中,只有長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僱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後來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為紀念《南京條約》開放上海而被命名為南京路。 日本幕末由於德川幕府正在發動「異國船打擊令」,對於清朝戰敗消息亦感錯愕,但因鎖國期間仍透過荷蘭醫學學習,幕府更早瞭解鴉片戰爭的國際意義,日本天保13年(1842年)提出「柴水給與令」對歐美船舶提供必要燃料及補給,天保14年(1843年)昌平學校的齋藤竹堂著有「鴉片始末」小冊子,對於清朝缺乏準備及西洋各國的兵力感到憂慮。清朝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亦日本傳播,書中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抵禦外國的侵略,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有助於幕末改革。1854年接受美國勸告「開國」結束鎖國,1867年幕府將政權移交給明治天皇,進行現代化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收錄日期: 2021-04-16 13:25: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529000051KK006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