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茉莉花革命開始於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下午二時(北京時間),在中國多個大城市的鬧市或廣場、澳門、香港,部分海外地區和台灣同時進行。此後舉辦者宣稱活動固定於每星期日下午二時在各城市人流最多地點或是中心廣場進行散步和圍觀。該活動運用網際網路與參與者進行協調聯絡。但是由於嚴密的安保措施,中國大陸一直沒有發生大型的抗議活動[1],而在港澳台地區,也只有數十人曾參與集會。雖然活動發起者以「茉莉花活動」為名,但因該活動緊接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之後,一些媒體以「中國茉莉花革命」稱呼此活動。其鼓勵民眾在特定集會點以和平聚會、散步和圍觀的方式進行活動,類似1989年9月4日星期一發生於東德萊比錫聖尼古拉教堂的星期一示威[2],而星期一示威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接連促成柏林圍牆倒塌,以及兩德統一。中國政府對中國茉莉花革命嚴陣以待。在首次集會時,現場聚集了大量媒體記者和圍觀民眾,如同活動守則「只需走到指定地點,遠遠圍觀、默默跟隨,順勢而為」的要求,因此集會者不需明確表態參與。另一方面,中國官方於集會時間前就在集會點派駐大批警察和便衣,以疏導人流與交通及防止發生衝突為由驅散圍觀民眾、防止民眾聚集,並多回帶走示威民眾及個別手持茉莉花的人士,為了防止活動情況透過媒體報導而讓更多人參與,中國公安曾拘禁境外媒體記者。緣起「茉莉花革命」一詞源於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2010年12月18日,突尼西亞民眾遊行示威要求總統班·阿里下台。班·阿里於1987年發動不流血政變推翻前總統哈比卜·布爾吉巴上台,此後他在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連任突尼西亞總統。從1987年起的大約2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的速度增長。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導致旅遊業走下坡,失業率上升,引發國民不滿。阿里於2011年1月14日下臺並出走沙烏地阿拉伯,結束其23年的政治生涯,於是革命以突尼西亞國花茉莉花命名[3]。突尼西亞的革命波及至埃及,引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2月11日,在位30年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下台,造成埃及國內持續動盪,國民經濟遭受重創,大批外籍人士撤離埃及。策劃中國的茉莉花革命最早源自2月17日在twitter的公共匿賬戶秘密樹洞(@mimitree0)[4]發布的一個訊息。然後在2月19日,位於美國的博訊網又有一篇較長的呼籲文章,公佈中國茉莉花革命的各大城市集會地點。[1] 發起者以「中國茉莉花革命發起者」自稱[1],但並未表露身份,2月22日在博訊新聞網發表聲明表示,曾為不連累和此事無關遭拘禁者曾商議集體自首,但「終因人數太多及參與程度不一未能達成共識」[5],而替發起者公布訊息的博訊新聞的建立者韋石2月25日接受美國之音電視採訪[6]時聲稱「博訊沒有發起事件,既不知道這些人,也沒有和這些人合作做這事情」。發起者在2月24日晚上再發表聲明稱「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發起人),並表示這是個準備好的計劃,並稱早前在Twitter發出召集令只作試探性質,因統治者過度反應促成第一次召集之效,發起者只是把因應形勢變化提前進行而已,並表示只是一次「行動」,並不願看到出現利比亞「革命」(武力抗爭)的效果,只希望因一次次的集會讓國民「克服對專制暴力的恐懼,勇敢表達自身願望,從而加快中國民主轉型進程;以網際網路關注力量,集會圍觀改變中國」[7]。美聯社的一篇報導指出發起者有好幾個源頭,各源頭之間是不相關聯的匿名團體。美聯社採訪了其中一個團體,是由20位中國人透過網路匿名組成,以年輕人為主。其中在中國境內的有8人,其他12人分布在6個國家。[1]
2011-05-30 17:00:47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8%8C%89%E8%8E%89%E8%8A%B1%E9%9D%A9%E5%91%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