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攻台的小故事

2011-05-30 5:48 am
一個標題,一個內容,多一點

回答 (3)

2011-05-30 6:03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46.htm




施琅攻台閩浙總督姚啟聖在黃芳世死後,水師提督懸缺,必須要一位有才華的人來擔任
圖片參考: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picture/silang.jpg
,查歷任水師俱有將才者,發現在京為內大臣的施琅是一位人材,所以三度向清帝推薦施琅為水師提督。但是清廷對施琅的忠誠未能信服,因而沒有採納。在此期間清廷指派王之鼎、萬正色等為水師提督,直到施琅之姪施明良(請參閱p69)與養子施齊(後改名為施世澤)因陰謀挾持鄭經降清之計敗露,二人皆被斬後,清康熙帝方認為施琅與明鄭無瓜葛,才有復出的機會。
一六八一年(永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五月閩浙總督姚啟聖認為是攻台最佳時間,因台灣鄭經病亡,內部政爭克被弒,主年幼,上下猜忌。此時姚啟聖第四度推薦施琅,姚啟聖之大力推薦主要原因是施琅將受其統轄,所以出征時,自己為主帥隨軍督戰,施琅為主將負責戰役,若戰勝則自己將得首功。
在一六八一年(康熙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康熙下令「施琅出任水師提督、萬正色改任陸路提督」。十月初六施琅抵閩就任福建水師提都。
施琅到任後得知鄭氏政局不穩至極,只要稍加施力即可摧毀。進攻台灣應先取澎湖,取澎湖應由在南方的八罩島(今望安島)向北方的媽宮(馬公)進兵,所以必乘南風為宜。況且在一六六五年第一次攻台(請參閱p40)時乘北風率軍東指,途遇狂風,船隻受損,無功而返,這是讓施琅失去信任的重要理由,然後就冷凍十七年。
不久施琅即與上司兼推薦恩人姚啟**生衝突,衝突之因是施琅不願受制。 此時姚啟聖主張乘北風攻澎湖,因媽宮(馬公)之南無可泊船之處,而北方有許多島嶼可供停泊,所以由北方南下至媽宮,如此進退有據則勝仗可期。
次年(一六八二年)二月事有湊巧,在北京的翰林學士李光地(李光第)
圖片參考: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picture/penghu.jpg
,他是福建人,因請假送母回到福建興化黃石。施琅把握此機會與李翰林學士密議詳談,三月時經由李光地,施琅再度上書康熙皇帝此次為秘密進行,惟恐讓姚啟聖知道。書中說明北風不可用,又說姚啟聖是「生長北方,雖有經緯全才,汪洋巨浪之中,恐非所長」,建議由施琅「專統前進」。 當然將自已忠清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數落提拔的恩人姚啟聖,說他是不識水性,每次登船,就嘔吐頭暈,舉步艱辛。 五月施琅見船隻已齊備,準備乘南風東進,而姚啟聖堅持等北風來時出兵。為此雙方爭執表面化,因此延緩攻台時間。 七月施琅在閱讀邸報中發現有「提督稱南風不如北風」的句子,一時驚愕,原來姚啟聖也向皇帝上書。因此立刻提筆,再次上書。這次強調,南風是風輕浪平,將士無暈眩之患;並提及在一六六三年(康熙二年)再度攻陷廈門之功勞。又說現年六十有二,若再加數年則將老而無能為。更恐後繼無人,同時也要求獨任的兵權。
十月二十日及十月二十八日清康熙皇帝下聖旨:
「進剿海寇,關係緊要。著該督、撫同心協力催趲糧餉,勿致遲疑。前姚啟聖具題功罪定例,交與施琅遵行…施琅相機自行進剿,極為合宜。」如此施琅取得攻台的專任獨佔權,也就是說將姚啟聖擺一邊。
聖旨到時,氣候已進入北風的冬季,攻台時間不得不再度延期。
雖然皇帝命令閩浙總督姚啟聖停止行動。但姚啟聖得知施琅對他射出暗箭,就改變策略想以「招撫」取代「戰爭」以免施琅奪得全功。
一六八二年十二月派遣黃朝用(請參閱p66第十次的和議、招撫)到台灣向東寧王朝招撫,以「不剃髮,只稱臣納貢,照朝鮮事例。」為條件。黃朝用知劉國軒、馮錫範等以推拖無意和議,於是想回福州,此時東寧王朝派出天興州知林良瑞(林珩)與黃朝用一起先到金門之遼羅,欲見在廈門之施琅,而施琅拒之。於是再到福州面見姚啟聖。姚啟聖、喇哈達、金鋐等對東寧來使相當禮遇,並知會施琅一起來開會。當然姚啟聖將康熙皇帝的剿撫旨意解釋為以招撫為優先。 施琅並不來開會,回覆說「奉旨專征,撫不敢主。如有真誠向化,當必遵制削髮」。這樣二人意見不合,一撫一剿,各說各話,因此滿清與東寧和議未成。一六八三年(永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八日(農歷六月十四日辰時),施琅率二萬多兵士及六百多艘戰船,從銅山出兵,進攻彭湖。 台灣方面由劉國軒統領鄭氏的部眾與東寧的水師,人數船隻均少。但在風櫃尾、四角山、雞籠嶼、牛心灣、虎井、桶盤嶼、媽祖宮各築炮台一座,東峙、西峙、內外塹各築砲台二座。
施琅對劉國軒的守備軍力的評估是「澎湖新舊炮船、鳥船、趕繒雙帆等船,共計有一百二十隻左右。劉國軒、林陞、江欽等共賊眾六千餘,內有家眷舊賊約二千名,其餘俱係無眷口新附之眾,私相偶語,提督不嗜殺人,只等大軍到,便瓦解歸順。」

2011-05-29 22:04:20 補充:
英國人對此海戰其紀錄是: 鄭方海軍僅有四、五十艘戰船,糧食給與缺乏。
六月十五日晚清船停泊於八罩島(今望安島),十六日黎明清軍從南往北攻,當時正值南風季節,清軍居上風上流,施琅攻媽宮,被劉國軒射中右眼,並幾乎被生擒。六月十七日,清軍全部退回八罩島。十八日清軍進取虎井、桶盤兩小島。二十、二十一日,施琅故意用「老弱驕兵之計」,又令將領軍諸將姓名以大字寫在船帆上,以便遠處監視、觀察各將領的動向,又以東寧水師船少,故採用以眾擊寡的「五梅花陣」即是五艦結為一隊攻東寧的一艦。

2011-05-29 22:04:34 補充:
六月二十二日,施琅將其水師分配為左、右兩翼及中央部隊,左右翼各有五十隻船,中央有大船五十六艘分為八股,每股七艘,分為三疊,二船為一疊,指揮船居中。尚有後援部隊計八十艘船,攻擊開始清軍皆以三疊為前進。一股攻蒔裡,直奪雞籠嶼、四角嶼; 一股直入牛心灣,奪砲台,中央五十六艘直撲媽宮。劉國軒亦下令在媽宮港內所有船隻前往迎敵。初台灣水師,略勝,清軍平陽總兵朱天貴戰死,海壇總兵林賢、興化總兵吳英皆傷。 施琅改變陣式取消分股戰,改為包圍戰,以多勝少。

2011-05-29 22:04:55 補充:
鄭軍呈劣勢,副提督江勝、左衛邱輝皆戰死,其他四十一名台灣將領陣亡,一百五十五名軍官投降,一百多艘戰艦全沈,四千八百名士兵投降。劉國軒在吼門淺礁無人防守之處,水漲風順衝險而出逃回台灣。 清軍損失卻是輕微,戰死三百二十九人,負傷一千八百名。


施琅善用心機,他發衣服與糧食給降兵,又醫治傷兵,對想回台灣的降兵,一律放行,並發榜安民,免三年賦稅和差役。消息傳到台灣,東寧軍民之士氣頓時瓦解。

施琅不惜以斬絕鄭氏遺脈,斷送明室復起之望,達到他復仇的目的,此時他也忘了是漢民族之一員。

2011-05-29 22:04:59 補充:
姚啟聖於六月十四日在銅山送施琅後,沒有幾日就傳來澎湖大捷,十分後悔當時不應該聽從林寶的意見,林寶認為六月是有不測的颶風,澎湖山低矮難攻。所以沒有同施琅一起出征。
2014-09-24 2:32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201409150.pixnet.net/blog
2011-06-01 5:37 am
施琅攻台
在台南鹿耳門登陸
是趁著海水漲潮
出乎守軍的預料
另外康熙皇帝御賜所謂定風珠一枚
隨軍鎮住風向
是皇天保佑大軍順利攻台

這在當年大家都完全相信

所謂定風珠就是密宗法器法螺

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有法螺一枚
但是無法確認是否就是當年施琅所隨軍攜帶的那一枚
這在故宮所出版的康熙朝宮廷奏摺我曾經看過有一篇是這樣記載的
語出故宮研究員莊吉發教授
他是專家可以向他請教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42: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529000016KK098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