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土面積很少,資源有限,需要靠侵略等方式去進行擴張,以攫取資源甚至殖民。一方面經朝鮮半島及中國東北向東北亞擴張;另一方面就是向南洋擴張,台灣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途站,可以為南進的日軍提供補給及後勤支援。
http://www.wufi.org.tw/nyc/taihist1.htm
自明治維新以來採取富國強兵政策,而窺探向外發展時機的日本,終於乘鄰國朝鮮所發生的東學黨之亂,毅然於一八九四年出兵朝鮮,而與自任朝鮮宗主國的清國展開戰端。同年八月一日,日清兩國宣佈戰爭,而戰況趨向不利於清國。日本軍於十月二十五日渡過鴨綠江,攻陷九連城、安東,並於三十一日佔領鳳凰城。次年一月間攻陷山東省一角,二月間掌握了威海衛及周圍,並降服了北洋艦隊。三月間,除佔領澎湖島之外,在北方集結軍隊於遼東半島大連,經攻破山海關之後,形成直衝北京的態勢。
清國之向日本妥協,是早在一八九四年九月,北洋艦隊蒙受決定性打擊,而清國勢力被驅逐朝鮮半島,敗色趨濃的時候就決定了。當時雖有職司外交的總理衙門,但因深受西太后信任、位居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而實際掌理外交事務的李鴻章,向列強請求調停。然而,出乎李鴻章所料,聯合調停案由於列強間政策的不一致而未能成功。十月間有英國向日清兩國試探以朝鮮獨立、賠償戰費為條件的和談,十一月並有美國提出斡旋。但當時日本的輿論相當瘋狂,大有未攻陷北京不講和之勢。急於求和的清國當局,於十一月間透過美國駐北京公使 Charles Denby,Jr 以朝鮮的獨立與相當數額的賠償金為基本條件向日本提出和談。接著又派遣天津海關稅務司 Gustav Detring 到日本試探和談,但都未被日本接受。當時已邁進南滿,沈緬於連勝氣氛的日本朝野,已不再滿足於朝鮮獨立等的條件,而一味想等待清國進一步疲憊之後,一舉要求割讓領土。
清國當局深恐事態惡化。 鑑於 Detring 因非「正式使節」而被拒絕談判,乃於十二月三十日改任命尚書銜總理衙門大臣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及頭品頂戴兵部右侍郎署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和談使節。說來,清國可真是太過急於和談,才未能看出日本並無和談之意。
其實,日本大本營早已計劃南方作戰,而在一八九四年八月間決定冬季作戰方針時,已看準可在冬季佔領台灣。然而,為了殲滅北洋艦隊既耗時,且又有人強調冬季仍可進行直隸平原之決戰,以致喪失貫徹南方作戰的機會。十一月下旬旅順淪陷後,大本營即重新檢討作戰計劃,準備以主力軍攻陷山東威海衛,殲滅殘餘的北洋水師,另以部分兵力佔領台灣島及澎湖群島,藉以鞏固和談時的有利地位。於是,在次年一月間,北洋水師降服時,大本營便向混成支隊司令官比志島大佐下達出動命令,並於二十日命令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享中將佔領澎湖島。可見,當張、邵和談使節團一行到達日本大本營所在地廣島時(一八九五年一月三十日),正是日本的南方作戰已付諸行動之時。事實上,日本是企圖在台灣方面造成軍事勝利的既成事實,以便鞏固佔領台灣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