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牌檔始於二戰後1945年的香港[4],香港的殖民地政府為了令到在戰爭期間死傷的公務員家人有工作做,所以就發出特別牌照給他們在公眾地方開熟食檔,開始有人在街邊設置路邊攤出售熟食,其中大牌檔的面積較一般小販大,有數張可摺疊的桌椅,攤檔是一個巨型包箱,晚上休息時用木板、鐵皮捆起,放在路邊,所以也可以放納更多設備,提供跟餐館相類似的食物。50年代起,政府發出「固定攤位小販牌照」規管,相比別的路邊攤,大牌檔的牌照是一張大紙,需要裱裝起來,掛在當眼位置,因而稱為「大牌(大牌照)檔(檔口)」。在粵語中,「檔(檔口)」類似「店面」、「鋪面」、「門市」和「攤位」的意思。早年香港華人集中在中上環、灣仔一帶,也是大牌檔的發祥地。然而,在1980年代香港進行市區重建時,不少大牌檔的小販牌照被收回,部分因此而結業,也有部分遷入店舖,例如原址灣仔克街的再興燒臘飯店、中環廣源西街的鏞記以至九記牛腩,均起自大牌檔,今天成為香港著名食府。1972年,香港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由政府興建廉價房屋,該計劃的後期出現俗稱冬菇亭的熟食店舖設計,經營方法與大牌檔相似,但店舖不再是一個以木板鐵皮包箱,而是固定在指定位置,但在日常口語中,這類店舖也稱作「大牌檔」。不過,大牌檔雖然作為一種餐廳類別,在口語中相當流行,但香港很少店自稱為「大牌檔」,例如2005年因被遷拆而引起保育大牌檔議題的民園麵家,店內並無「大牌檔」一字。後來不少人誤以為大牌檔解作「一大排人食飯」(一大班人吃飯)的意思,因而誤寫成大排檔。[4]在東南亞一帶,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等有大量廣東移民的地區,並沒有大牌檔的名稱,星馬兩地稱為小販中心;越南雖然有近似廣東菜的粥、粉、麵,但沒有大牌檔的專用名詞。隨著中國80年代改革開放,大牌檔迴流國內,多寫成「大排檔」,既可指路邊攤販,也可以指類似台灣夜市的食店區,出售簡單的麻辣燙、燒烤,以至較複雜的火鍋、海鮮、小菜;在中國大陸,大排檔有時也叫成「排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