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英國對前殖民地的影響主要是在語言、文化、經濟、司法及管理模式等範疇,亞洲好像新加坡、印度及馬來西亞都是典型的例子,也有例外的,好像緬甸。對非前殖民地的影響,主要都是靠宣傳推廣,例如文化及教育,好像台灣,吸引台灣人到英國留學,在台灣設立英國文化協會等。
在英語方面,美語雖然也是英語的一種,不過在語法及詞彙有不同,而在世界的普遍性,已經超越不列顛英語,特別在二次大戰後,德國、日本、南韓、中國大陸、台灣,甚至仍然尊英女王為國家元首的加拿大,都已經採用美語。英國文化在世界的推廣也不如美國文化。
美國雖然最初是英國的殖民地,不過現在英裔人士佔全美國人口一成也不到,澳洲等也是,歐洲移民很多數都非英裔人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8B%B1%E5%B8%9D%E5%9B%BD
大英帝國(英語:British Empire),是一個以英國(實際仍為王國)為中心的全球帝國,在20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全世界有大約4至5億人,也就意味著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該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367萬平方公里(它宣稱對加拿大北極圈內、澳大利亞內陸和南極洲的土地擁有主權),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成為了歷史上跨度最廣、面積最大的帝國。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大英帝國逐漸瓦解。今天,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大英國協,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
大英帝國的形成是3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外交活動和帝國的萎縮。帝國的領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它在1890至1900年間達到最高峰。
帝國在全世界範圍內協助傳播了英國的技術、商業、語言和管理模式。帝國霸權幫助英國實現了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雖然海外的殖民地(除了一些自治領外)的人民大多無權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來,英國本土的民主卻繼續深化。
從殖民地的角度來看大英帝國,可以說是毀譽參半。殖民地從英國那裡獲得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投資,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獲得英國的法律框架與國際性的語言英語。在殖民地脫離帝國獨立之前英國都會試圖將它的議會民主制留給殖民地人民,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獨立後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
英國的殖民政策並非利他主義。事實上,英國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英國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礎設施,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夠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單一農業產品)的供應者,這對這些國家獨立後的經濟發展並無幫助。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穩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內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獨立時,英國會採用「分而治之」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印度、辛巴威、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蓋亞那和斐濟這些國家在獨立後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8/British_Empire_1921.png
1921年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版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B0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而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美國成爲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C%8B#.E4.BA.BA.E5.8F.A3
大多數的美國人(在2004年有74.67%) 是歐洲白人移民的後代,這些移民當時在首批殖民地安居,許多是在內戰後的「南部重建運動」中來到美國的,由於非白人的移民以及少數族群的高出生率的緣故,非拉美裔人的白人比率正在逐漸下跌。主要的歐洲原籍是德國(15.6%)、愛爾蘭(10.8%)、英格蘭(8.7%)、義大利(5.6%)和斯堪的納維亞(3.7%);很多也來自斯拉夫國家,如波蘭和俄羅斯等;其他的移民來自東歐、南歐和加拿大的法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