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秦始皇

2011-05-21 1:32 am
我想要一D秦始皇既功績,我想要佢系經濟上的優勝之地方,thx~~

回答 (2)

2011-05-21 1:59 am
✔ 最佳答案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12404562

秦始皇的功績:一、政治

公元前 221 年 -- 前 206 年

一、提高帝王尊嚴:嬴政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採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他又提出『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嬴政則被叫做秦始皇(前二二一 -- 前二一零)。此外,又用一系列專門名稱來顯示全國最高統治者之無上權威,如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曰『璽』。

二、厲行中央集權:秦始皇在中央政府內設丞相、太尉與御史大夫,分管全國之政務、軍事及監察,謂之『三公』。另有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等『九卿』,負責政府各部門工作。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另又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之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

三、廢封建置郡縣:秦自商鞅變法後,即逐漸推行由國君直接控制之郡縣制。消滅六國後,始皇又採取廷尉李斯之見,不再重行封建諸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史記‧秦始皇本紀》。每郡下轄若干縣,縣下尚有其他基層組織,郡縣長官亦由皇帝任免。

四、加強基層統制:秦統一全國後,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以來之戶籍與連坐法,以五家為『伍』(設伍長),十家為『什』(設什長),其上又有里、亭、鄉等。通過郡、縣、鄉、亭、里、什、伍的層層控制,皇帝可將其統治真插至鄉間里閭。

五、實施嚴刑峻法:秦朝在秦國原有的法律基礎上,修訂了一套嚴密之法律,頒行於全國,始皇 『專任刑罰,躬操又墨』(《漢書‧刑法志》),『樂以刑殺為威,……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軍事

公元前 221 年 -- 前 206 年

一、銷毀兵器:為防止六國遺民之叛亂,始皇下令將天下兵器聚之於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延宮中』(《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夷平險阻:始皇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即將原來六國於險要地帶修築之城郭、關塞及堡壘,一律加以拆除,以防止封建割據之再現。

三、移民戍邊:把民眾數十萬遷徙至北部河套及南方五嶺一帶,以加強邊防、開發邊疆。

四、普遍徵兵:規定凡十七至六十歲男子均須服兵役。守邊一年者稱『戍卒』,守京都一年者稱『正卒』,赴縣聽差者稱『更卒』。

五、修築長城:秦始皇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接起來,『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史記‧蒙恬傳》)。

三、經濟

公元前 221 年 -- 前 206 年

一、遷徙豪富:將六國舊貴族及富豪十二萬戶迫遷咸陽,另有一部份則徙之於巴蜀、南陽等地,使他們離鄉背井,可便於監視,又可促進首都等地之繁榮。

二、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單位曰鎰(二十兩);銅為下幣,以半兩錢為單位。

三、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斗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準,並於其上刻寫統一度量衡之詔書。度的單位是分、寸、尺、丈、引等,量的單位為合、升、斗、斛,衡的單位有銖、兩、斤、石等。

四、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實行強本(農業)抑末(商業)。始皇之琅邪臺刻石明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公元前二一六年,又頒令『使黔首自實田』,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佔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公元前 221 年 -- 前 206 年

一、統一車軌:秦時統一規定車寬六尺,實現了『車同軌』,改變了戰國時各地車軌寬窄不同之狀況,一車可通行全國。

二、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築寬闊一律之馳道,道寬五十步(六尺一步)。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漢書.賈山傳》)。秦始皇曾沿著新修之馳道,多次親巡全國各地、四處勒石紀功。

三、溝通水路:秦疏濬鴻溝(河南汴河)作為水路樞紐,通濟、汝、淮、泗諸水。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令史綠監修長達六十多里之靈渠,溝通了湘、灕二水。

五、文化

公元前 221 年 -- 前 206 年

一、統一文字: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始皇乃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後程藐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國。

二、統制思想: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佈禁書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史稱『焚書坑儒』。




2011-05-20 18:00:15 補充:
六、對外

公元前 221 年 -- 前 206 年

秦始皇於併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復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疆域之基礎。

一、北伐匈奴:匈奴係中國北方邊境上之古老民族,分佈於今蒙古大草原上,它一向從事遊牧,以強悍和騎射著稱。戰國末年以來,匈奴時常南侵,威脅到燕、趙、秦等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故北方邊境諸國均各自修建長城以禦防之。秦統一中國後,公元前二一五年,『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西北斥逐匈奴』(《史記.秦始皇本紀》)。

2011-05-20 18:00:45 補充:
接著乃在燕、趙、秦舊長城之基礎上,加以增築,連結成一條長達五千餘里的所謂『萬里長城』。是為古代中國及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

二、經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國南方越族之泛稱,包括『揚越』(長江中下游)、『於越』(江浙一帶)、『甌越』(浙江沿海)、『閩越』(在福建沿海)、『南越』(廣東一帶)、『雒越』(廣西越南一帶)諸部。在全國統一之前,秦已逐漸征服甌越、閩越等,並設置會稽、閩中二郡。統一中國後,秦始皇遂著手開闢嶺南之事業,以征服南越、雒越。他『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弛弩,……以與越人戰』(《淮南子.人間訓》)。

2011-05-20 18:01:28 補充:
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在南越、雒越之地建置了南海、桂林、象等三郡,並隨即遺數十萬人南徙,以戍五嶺,與越雜處。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12404562

2011-05-20 18:03:31 補充:
1995 (網上)

2011-05-20 18:04:42 補充:
因回答內容字數有限,其餘內容請發問者轉移到意見欄繼續看!

希望可以幫到你!
2011-05-21 7:07 pm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05

秦兩詔銅橢量對秦始皇來說,要鞏固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光靠政治改革和軍事改革是不夠的,還必須進行經濟改革,努力發展社會經濟。因為在統一之初,各地的經濟制度不同,發展水平也存著一定的差異,在經濟方面還帶有分裂時期留下的特徵。這種狀況對維護統一局面十分不利,如果不進行調整和改革,社會經濟就會出現混亂。針對這種情況,秦始皇制定了新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實行了重農抑商政策,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這些改革是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通過這些改革,基本上理順了秦朝的經濟,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秦在統一之前,各國的土地制度很不一樣。統一之後,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實田」,即讓老百姓(黔首)如實申報自己的所佔有土地,也就是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
與此同時,秦始皇也將賦稅制度加以完善。新的賦稅分為田租、口賦和雜賦三種。田租是按土地徵糧,租率約為十分之一;口賦是按人頭徵錢,每人約繳120錢;雜賦一般是臨時性的徵調。這種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對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重農抑商」是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期制定的基本國策。秦在統一後繼續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重農」和「抑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秦始皇看來,「抑商」是為了「重農」,不「抑商」的話,「重農」就會落空。因此,他才把「重農抑商」作為治國的根本方針,並且稱之為「上農除末」,向全國公開宣佈。公元前219年,他在瑯琊台刻石說:「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公元前215年在碣石石刻中也說「男樂其疇,女修其業」。這些都說明秦始皇非常注意「上農除末」。
「上農」就是鼓勵農業生產,「除末」則是打擊商業以及其他與農業無關的經濟活動。其目的在於保護統治階層所有制,維持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社會秩序。這種政策的實行,在當時對於發展農業生產具有積極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貨幣制度十分混亂,不同國家往往對貨幣有不同的規定,因而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計算單位也不一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各地區的經濟聯繫日益加強,但貨幣的混亂給商品交換帶來很多不便,也給國家的財政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秦始皇下令廢除各地原來流行的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新幣。新幣分為兩種:一為黃金,名鎰,以鎰為單位,每鎰二十兩;一為銅錢,名半兩,圓形方孔,直徑一寸二分,有「半兩」二字,重如其文。。
全國幣制的統一,克服了經濟發展的障礙。此後,秦「半兩」所奠定的圓形方孔錢的模式,在中國沿用了2,000多年。
度量衡都是用來計量的。度是計量長短的標準;量是計量容積的標準;衡是計量輕重的標準。這三者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工具,而且與國家賦稅和人們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戰國時期,各國度量衡制度混亂,計量單位很不一致。如秦國1斗合今2000毫升,魏國1斗合今7140毫升。這對商品交換和人民生活都是不利的。因此,秦始皇在滅六國後,下詔統一度量衡。統一的辦法是以原來秦國的度量衡為標準,在秦國舊有的度量衡上加刻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或製造新的度量衡器,在上面刻上詔書,推廣到全國各地。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統一度量衡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並且對於加強各地的聯繫,也有積極的作用。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40: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520000051KK006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