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22
孫中山童年的生活十分貧苦。他的父親孫達成曾在澳門當過鞋匠,後來返回鄉間租田耕種並兼任更夫。由於翠亨村土地貧瘠,所以靠務農維生的孫家生活艱苦,全家居住在村邊的一間平房裡,經常以番薯作為主食。
孫中山小時候很少有鞋子穿,從6歲開始就要幫忙割草打柴、放牛等工作,稍長一些便下田幹活。貧困的生活使他從小就體會到農民生活的苦況,認為「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當有鞋穿,有米飯吃」。這種童年生活的經歷,與他後來倡導民生主義是很有關係的。
孫中山少時深受家鄉中流傳的革命事蹟、英雄事蹟薰陶。香山農民和水上居民在有清一代的抗爭、林則徐在鴉片戰爭期間駐節縣城、水師提督關天培在香山轄屬的磨刀洋抗擊英國侵略軍,以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都給孫中山留下深刻的印象。孫中山深受這些革命傳統的影響,盛讚故鄉民眾「進取性之堅強」和「愛國心之勇猛」。
當孫中山走向世界之後,西方的民主主義為他所接受。他早在夏威夷讀書的時候,就已經產生「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信念。後來,他在香港完成中等與高等教育的期間(1883-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爭。他從當時香港工人抵制法國侵略者的行為中獲得了希望和勇氣;而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學習生活,則深化了他的民主和科學思想。那時候,孫中山更為關心國事,探求救國救民之道。他常同鄭士良、尢(「尤」的古體字)列、陳少白等穿過狹窄的街道,踏過陡峭的石階,到附近楊鶴齡家的商店聚會,「所談者莫不為革命之言論,所懷者莫不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為革命之問題」。他們無所忌憚的言論驚世駭俗,被人們稱為「四大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