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誰知道曹操,曹植和曹丕的資料

2011-05-11 3:09 am
help me in today

回答 (5)

2011-05-14 8:36 pm
✔ 最佳答案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後起兵討伐董卓,勢力逐漸增強。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定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同年,於許下屯田積穀,得以解決軍糧問題。五年(200),在官渡大敗袁紹,隨後逐漸統一中原。十三年(208),率軍南擊劉表,在赤壁戰敗。此後改取守勢,平定關隴、漢中,於二十五年(220)病死。曹操用兵如神,持法峻刻,知人善察,唯才是舉。又長於文學,今存樂府詩二十餘首,氣魄沉雄,慷慨悲壯。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自幼聰穎異常,
性情率直,曹操特別寵愛,幾次想立他為太子。曹丕即位後,為鞏固皇位,將曹植遣往封國,並進行嚴格的限制。曹丕死後,曹植上疏明帝,希望能得到重用,但遭到拒絕。曹植因此非常絕望,鬱鬱寡歡,最後憂憤而死。現存詩歌八十餘首,文章辭賦四十餘篇,深受後人推崇,南朝鍾嶸《詩品》說:「植詩,其源出於《國風》,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第二子。建安二十二年(217)立為太子,二十五年(220)嗣位魏王,同年代漢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多才多藝,精通騎馬、射箭、擊劍,又博通經史,愛好文學。現存詩歌約四十首,語言通俗,形式多樣,多半描寫離愁別恨,情調傷感。《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詩,而《典論‧論文》則是現存最早的文藝批評文章。


希望可以幫到你!

參考資料: 1995 (網上)
2011-05-11 6:17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5/25z/25z06/25z0612.htm三曹 指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他們都是著名的詩人,在文學事業上具有卓越成就和重要地位。曹操的詩歌留下不多,全是樂府歌辭。其特點是不從形式上模擬樂府,而是學習民歌反映現實的創作精神。曹丕的樂府詩,語言通俗,形式多樣,具有民歌精神的顯著傾向。在兩漢樂府或古詩中尚無完整七言體,曹丕卻創作了完整的七言詩。曹植的文學成就比他父兄更高一等,無論古詩和樂府都很出色。特別是五言詩,在他的筆下,達到無所不寫的程度,抒情、說理、寫景、贈答各種題材在他的集子裏都有。在五言詩的發展史上,曹植的開拓工作是不能輕視的。建安七子中六人是曹家幕賓,他們的成就,與曹氏父子愛好和提倡文學有關,這在《文心雕龍》和《詩品》中都有評論。三曹和建安七子對後世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都有極大影響。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與黃巾軍作戰中起家,獻帝初平二年(192年)據有兗州,並收編青州黃巾,用其精銳建成「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將漢獻帝迎到許(今河南許昌),自任丞相,把持朝政。在諸侯爭戰中佔據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他收降了張繡,擊殺了呂布,在官渡之戰中戰勝了袁紹,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打敗,退回北方。以後又打敗關中的韓遂、馬騰。他在北方大興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專營,使轄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政治上,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在軍事上,他戎馬一生,身經百戰,精通兵法,在戰略戰術及軍事理論上都有建樹。他還擅長詩歌,一些作品如〈短歌行〉等更是千古名篇。曹操可說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曹丕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譙(今安徽亳縣)人,操次子。操死,襲魏王,行九品中正制。建安延康元年(220年)篡漢稱帝,是為文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愛好文學,有《魏文帝集》。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自幼廣讀詩賦,善寫文章,富有才學,很受曹操喜愛,曹操一度想立他為太子。後因任性肆行、飲酒無節而失寵。曹丕即帝位後,對他猜忌排擠,幾次尋機加害於他。魏明帝時改封東阿王,多次請求任用皆不得志。太和六年(232年)改封陳王,當年鬱鬱而死。死後謚號為思,世稱陳思王。曹植的文學成就相當高,詩、賦、散文皆有名篇傳於世,詩歌的造詣尤深。與曹操、曹丕共稱「三曹」。後人所說的「才高八斗」,所說的就是曹植。
2011-05-11 5:45 am
曹操 (155-220) 曹操,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人,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才改姓曹。亦因這種關係,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官宦子弟。日後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曹操自幼放任。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誅殺宦官時,反被伏擊。而此時有西涼之狼稱號的董卓帶領大軍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劉協,是為獻帝。大部份有實的大臣紛紛逃出洛陽。曹操亦逃至陳留,集結義兵,聲討董卓。 初平元年,關東各路大將推舉家世顯赫的袁紹為盟主,西討董卓。但因各將領心懷鬼胎,遂使義軍失敗。曹操在這戰役中,初次見到日後的死敵-劉備。 初平三年,董卓為王允、呂布殺。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獻帝乘亂與一眾大臣逃出長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後,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征西討。先後平定關東、關中一帶。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接下來,曹操便要面對他的老朋友-袁紹。 當時袁紹盤據幽、冀、并、青四州,軍力雄厚,勇將如雲。雖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終與紹有一定距離。 建安五年,袁紹大軍南下,與曹兵會戰於官渡。最後曹操用降將許攸之計親率五千騎兵偷襲袁軍糧倉。袁兵見軍糧被燒而大亂,曹軍乘勢出擊。袁紹敗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會戰勝利後,曹操用數年時間穩定北方,和追擊袁氏餘黨(紹兵敗後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同年,劉表死,次子劉琮繼立。面對曹操如狼似虎的大軍,劉琮決定出降。曹操輕易地接管荊州。可能因為荊州得來容易,曹操決定成勢東伐孫權。但權並非劉琮之流可比。 孫氏自孫策時已盤據江東,至今已人心歸順。加上長江天險,孫氏政權已有一個穩定基礎。當孫權收到曹操東來的消息後,曾召開多次軍事會議。會中主戰和主降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最後在周瑜和魯肅的分析下,孫權決定出戰。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大軍在赤壁迎戰曹軍。周瑜用計火燒曹操軍艦,曹軍大敗。從此曹操無力大舉南征。如果說官渡會戰決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敗便是曹操只可稱雄北方的一戰。 此後,曹操雖曾多次在東吳邊境挑起戰火,但雙方均互有勝敗。同時劉備西定益州,自封漢中王。三國鼎立之勢已成。連蓋世雄主曹操亦再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翌年,操子曹丕篡漢,建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植字子建,是曹丕同父同母的弟弟。因為從小就很有文才,所以很得父親曹操的欣賞與寵愛,十歲的時候就能誦讀詩、論、辭、賦數十萬言。據說曹植在十二歲時,銅雀臺落成,曹操很高興就帶著文武百官和幾個兒子去觀賞,並且要這幾個兒子分別寫些紀念的文章。曹植提起筆來就寫成了一篇「銅雀臺賦」。根據歷史的記載:曹植不但在正式的文學方面很有才華,就是一般民間流傳的俗文學中的俳優與小說家之言也可以琅琅成誦。可見曹植在小時候就已經顯示了他不群的文學才能。曹操有一次曾經說:「子建是兒中最可定大事者。」這句話的意思明白的表現出曹操認為在眾多的兒子當中,曹子建是最可以決定大事的一個兒子,而曹子建也是最受曹操賞識的一個兒子。   雖然曹植在文才學識方面很得曹操的賞識與歡心,可是在道德品性方面卻使曹操感到非常的失望。因為曹植常常恃才傲物,風流成性,酗酒誤事;再加上具有紈絝子弟的習性,喜歡擦粉塗胭脂一副娘娘腔的樣子。這種種的行為點滴累積,逐漸地就使得曹操覺得不滿。本來曹操有意把魏王的爵位跳過曹丕而傳給才華橫逸的曹植,可是經過了幾次的觀察,後來還是決定把爵位傳給文才較差,不如其弟鋒芒畢露,但是在個性上卻較穩定;在政治才能上較強的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立曹丕為世子繼承魏王的爵位,曹植顯然大勢已去,無法再和曹丕競爭。  父親去世了,哥哥即位了,對於曹植來說,卻感受到種種的壓迫,例如「監國使者」之類的監視行為使得曹丕在位雖然祗有七年,卻讓曹植感受到精神上的威脅,對於自己生命的安危,有如朝露那樣渺不可測,認為是最痛苦的事。曹叡繼位後,對於這位叔叔還是十分不放心,因此曹植的居處仍然是不斷的遭受遷移。魏明帝時,曾經有過在十一年內讓曹植遷徒了三次的記錄,而且封地貧瘠,部屬都是些老弱殘兵。曹植對於這種生活,自然覺得非常的苦悶,因此鬱鬱寡歡的在四十一歲時,就離開人世,結束憂愁不得志的後半生。



2011-05-10 21:46:20 補充:
曹丕的資料:http://tw.babelfish.yahoo.com/translate_url?doit=done&tt=url&trurl=http%3A%2F%2Fwww.hudong.com%2Fwiki%2F%25E6%259B%25B9%25E4%25B8%2595&lp=zh_zt&.intl=tw&fr=yfp
2011-05-11 3:32 am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B%B9%E6%93%8D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1]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B%B9%E4%B8%95

曹魏世祖文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諡魏文帝,三國時期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的嫡長子,母親是卞夫人。他繼承了父親的魏王封號與丞相的大權,最終迫使東漢王朝的末代皇帝禪讓,取而代之。 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他與其父曹操、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論》。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B%B9%E6%A4%8D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因封陳王且諡號「思」,後世文章中常稱「陳思王」、「陳王」。祖籍沛國譙(現在的安徽省亳州市)縣,曹操嫡出的第三子,三國時期著名詩人。其詩歌對後世有很大影響,才華也頗受後世詩人推崇。在杜甫之前,曹植被稱作詩聖。他與父親曹操、兄長曹丕並稱「三曹」,不過與其父兄不同的是曹植一生並未擔任重要軍政職務。
2011-05-11 3:12 am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39: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510000010KK056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