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聖帝君跟我們讀的三國志裡的關羽是同一個人麼

2011-05-10 7:33 am
關聖帝君跟我們讀的三國志裡的關羽是同一ㄍ人ㄇ!
那三國志跟三國演義是描述真實的故事ㄇ?
如果關聖帝君跟關羽是同一ㄍ人!為什ㄇ她的臉是紅的ㄋ?

回答 (6)

2011-05-10 12:58 pm
✔ 最佳答案
關聖帝君即是關羽
關聖帝君是道教給予關公的稱號
這是關羽神格化其一
是看在他的忠義

其實彿教也有把關羽列入
彿教對他的稱號是伽藍菩薩

三國演義有部分是假的
例如 過五關斬六將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這就是說,在關羽離開曹操之前,劉備已奉袁紹之命到了許都南面的汝南郡,與劉辟等領兵攻打許都附近地區,擾亂曹操的後方。關羽得到劉備的消息後,自然只能由許都南下以歸故主,而絕不可能北上河北去尋找劉備。因此,他根本不會去「過五關」,也不會「斬六將」了。

因為歷史上寫說關羽面如紅棗..
不然也沒有關羽放屁的歇後語了!!
關羽放屁-不知臉紅
2011-05-12 2:11 pm
三國志記載中
並無記載到關羽的臉色如何,如果是偏紅色定會記載,但有記載關羽的美鬚髯,就是關羽的鬍子留的十分漂亮。

至於今日關羽的臉紅是跟戲曲有關係,曹操白臉、張飛黑臉...等等,都是與戲曲要表達的角色有關係。
2011-05-11 9:32 pm
關帝聖君就是關羽,只是他被後人佛教本土化而成為供奉的神明。
傳統對關公的描寫其臉是很明顯的紅的,可能有誇張成份。
三國志是正史而三國演義則只是小說。



http://www.chiculture.net/feature.php?id=90
關公信仰是佛教本土化的一個重要標誌。自漢代以來,佛教的不斷傳入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思想,同時也使佛教不斷中國化,以適應本土風俗人情。伽藍是佛教護法神。現有佛教記載稱,關公是在陳隋之際受天台大師智顗點撥皈依佛教,又在隋唐間從禪宗神秀之請,成為佛教伽藍的。其他宗教如全真道則把關公作為「馬溫趙關」護法四大元帥之一;龍虎山正一派亦以「關公斬蚩尤」的神話從容將關公收入門下。明代萬曆年間關公信仰大大普及後,關公屢次獲封諡為「南方協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實已超越張天師本尊。 關公至明清時被尊為「武聖」或「山西夫子」,已與朝廷尊孔子為「文聖」、「山東夫子」的崇高地位分庭抗禮。關羽由三國時期的「敗軍之將」取代姜尚成為「武聖」的過程,反映出中華民族從「尚謀略」到「崇忠義」道德倫理觀念的變遷。在中國各種本土神祇中,唯有關公信仰圓融了佛道儒三教,並覆蓋了社會全部階層,成為傳統倫理道德一大價值符號。
2011-05-10 3:38 pm
是同一個人沒有錯
============================================

關羽(?-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 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誠和勇武的形象,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公、關二爺、關二哥、關老爺,直至現當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

2011-05-10 07:38:40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5%B3%E7%BE%BD
2011-05-10 9:21 am
關羽(?-220年)[1],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2],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誠和勇武的形象,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

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公、關二爺、關二哥、關老爺,直至現當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
2011-05-10 7:40 am
關聖帝君跟我們讀的三國志裡的關羽是同一個人喔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38: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509000015KK093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