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典故跟現代運用

2011-05-10 7:16 am
置之死地而後生

這句的典故是出自哪裡

現代運用有哪些

回答 (2)

2011-05-10 11:30 pm
✔ 最佳答案
【置之死地而後生】
出處: 孫子兵法《孫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三國演義 第九十五回: 馬謖守街亭 不聽王平建言 謖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
置之死地而後生,也可說作,背水一戰,破釜沉舟,即以必死的決心挺身戰鬥。
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
形容置身於無退路的境地,勢必能拚死向前,求得生存。見陷之死地而後生條。現代運用例舉:資金控管 (做好最壞的打算,逐步朝理想邁進)
制定適合自己的資金控管流程?首先當然要有一筆資金,先行規劃你可以忍受分幾次把它賠光?呵,要先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理準備,計算好之後,那就是你每筆交易所能承受的最大虧損金額,記得,是每”筆”而非每口,亦即是你每次出手時能接受的最大虧損金額。
2011-05-11 5:01 am
答:
「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詞最早見於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譯文:投放在死亡的境地然後才能生存。)因此此詞亦作「陷之死地而後生」。 另外,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
這詞的意思是將自己放在不拼命作戰就會死的境地,然後才能奮勇戰鬥,以取得勝利求得生存;死地:無法生存的境地。比喻做事斷絕後路,以示下定決心去奪取勝利。
例句:
1.他對好吃懶做的兒子實在忍無可忍,於是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辦法,宣佈不再給他一分錢,要他自食其力。
2.遇到小挫折千萬別放棄,一定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衝勁。
參考: 我


收錄日期: 2021-04-24 10:38: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509000010KK091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