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政府的由來

2011-05-08 5:14 am
請告訴我基隆市政府的由來 !!!!!!!



謝謝啦各為大大
更新1:

可不可以簡短一點

更新2:

可有圖片阿

回答 (4)

2011-05-08 5:21 am
✔ 最佳答案
版大您好:

基隆市政府是中華民國台灣省基隆市的最高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屬於市政府位階,中央業務監督機關為內政部。基隆市政府的組織架構,最早可追朔至台灣日治時期,於1924年基隆設市時所成立的「基隆市役所」,光復後改置市政府迄今。


沿革日治大正9年(1920年),台灣總督府變更全台行政區劃,並施行地方公共團體制度。基隆地區設基隆郡,並以轄區內新設之基隆街為治所,郡役所設置在今日之信二路立體停車場;基隆街則另設「街役場」作為行政機關。[1]大正13年(1924年)12月25日,台灣總督府修正地方官制,將基隆街改制為直屬於台北州之州轄市,並成立市役所為全市最高行政機關;市長(1940年前稱為「市尹」)為首長,並置助役(相當於副市長)、地方技師、視學(相當於督學)、屬、技手等官職。二戰結束前,基隆市役所下設文書課、庶務課、教育課、援護課、住宅課、商工課、農務課、厚生課、土木課、水道課、企劃課、財務課等單位,並管轄市內各區區會。[2]民國34年(1945年)10月25日,台灣成為中華民國的行省,當時以行政長官公署為全省最高行政機關,各縣市政府並相繼籌備成立。同年11月8日,行政長官公署開始進行原日治時期各地方機關的接管程序,基隆市政府也於此日開始接收原基隆市役所的各項業務。同年11月11日,日治時期的末任市長丸岡道夫遵令將關防、簿籍、圖冊、財產等市役所各項公物,分別造冊移交予行政長官公署指派的市長石延漢及其下屬官員,同時佈告接管視事,基隆市政府正式開始運作。[3]民國93年(2004年)12月1日,基隆市政府增設海洋發展局、交通旅遊局、都市發展局、文化局等一級機關,為市政府成立以來少有的大規模組織改組[4]。民國96年(2007年)12月30日起,因應《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修正,府內各局改制為「處」,附屬機關則維持不變。


2011-05-07 21:30:33 補充:
這已經是比較短的,因為剩下的都屬於重點!
參考: 維基百科
2015-05-01 10:14 am
一起玩情趣用品網路商城,提供成人情趣用品、情趣內衣等,全省宅配到府、超商付款包裝隱密,歡迎參觀選購。

一起玩情趣用品官網:http://www.17one.net

一起玩情趣用品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17one
2015-04-23 10:17 am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2011-05-08 6:25 am
http://loto.oec.com.tw/kl951022.htm

基隆市役所與基隆港合同廳舍 吳吉祥 2006.10.181. 基隆市政府原稱基隆市役所(1) 歷史沿革 市政府現址曾是清末時期的通判置,大正十三年(1924年),基隆改廳為市,設市役所於旭町。昭和七年(1932年),新市役所完成於日新町,即本棟建築,光復後改為基隆市政府。(江柏煒,2002) 市役所的建造是在1929年,由當時的基隆市尹吉宮保之提議,經「市協議會」通過後,由土木課長藤田為次郎規劃設計,旋於翌年七月二十五日動土興工,1932年三月二十三日落成,對採光、通風、防暑、及衛生設備,均經週案計畫,使成為現代化建築物……………。1966年於本體建物加蓋一層,1969年將原廳舍後側的木造建物拆除,新建六層辦公大樓,於1971完工。(洪連成,1994)(2) 環境景觀基隆市政府大樓位於義一、信二路交叉口,分別與台灣銀行、憲兵隊對望。隔田寮河與仁愛區(大基隆)相鄰,屬早期的〝役重橋街〞範圍〞。本體現況保存良好。(江柏煒,2002)。 市政大樓與田寮河之間,日治時期為基隆公會堂所在,建於1903年,光復後改稱中正堂,1985年改建為地上9層地下兩層的現代化大樓,為今日基隆市文化局所在。 兩側立面都鄰街,建築物呈L型。建築風貌屬於現代主義風格,簡潔整齊,強調水平流線感轉角處作成弧形為其特色。因天際線變化較少,特別顯出官署建築龐大的體量。(李乾朗,1999)內部構造以鋼筋水泥為主,外部鑲以瓷磚,內部地面舖水泥細沙及瓷磚。(洪連成,1994)外牆舖面所使用的「瓷磚」,是 一種在1920年代由北投窯廠所生產的面磚,陶質,釉色有褐色、綠色及橄欖綠等多種,時值國防色盛行時期,為避免反光,乃在表面作成凹凸摺線,約有十三道溝痕,(李乾朗,2003),通稱十三溝面磚。(3) 主入口及玄關日治時期的官署建物,大門前常設有頂蓋之開放式空間,以強調主入口位置,並可作為官員上下車之停車空間。市府大樓門口一樓樓頂高度處,建有一突出之雨庇,形成亭式建築,現有大理石作為柱面裝飾,主入口設計,對整棟建築有畫龍點睛之效,目前已無法作為臨時停車之空間。通過主入口後是空間較狹窄的玄關,具有過度功能,目前兩旁置有市政佈告欄。(4) 大廳進入玄關後有一較寬敞的空間,左側是通往二樓的樓梯,採角度鮮明的T字型設計。前方即是高敞明亮的一樓大廳,市民洽公之主要場所。右側沿廊道設有辦公室,廊道不僅是具有通道功能的空間,在視覺上成為大廳的一部分。(5) 樓梯廳與走廊主要樓梯設計於入口與大廳之間,經過大廳另有一樓梯可通往較高樓層,動線規劃順暢。仔細觀察,可從原有的地坪裝飾探得原始的空間分配及動線安排。而目前二、三樓梯廳及通道部分的拼花地坪,推斷即應屬於廳舍落成時之原貌。(楊桂杰,2004)走廊設計於兩排辦公室之間,有助於辦公室採光及各科室間的交通。層級較高的官員可擁有辦公、會客、休息等相連的一組空間。(6) 集會堂官署通常設有集會堂,又稱大禮堂,作為重要集會及演講之用,市府禮堂原設於三樓,1966年增建四樓後,禮堂改在四樓,原三樓空間改造為辦公室。

[後略]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37: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507000015KK178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