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之亂的意義 +20點

2011-05-06 3:14 am
安石之亂的意義?是什麼+20點 >< ><

回答 (7)

2011-05-06 4:05 am
✔ 最佳答案
是安史之亂,造成唐朝由盛轉衰
================================================

影響
圖片參考: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17/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唐憲宗元和年間的藩鎮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後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捩點,而且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田承嗣,大肆分封節度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於是藩鎮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方鎮)。而安史叛將的舊有軍力得以維持,因此便割據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務,「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2],中央無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鎮割據的問題。如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李懷仙據盧龍,皆領節度使之職,即河朔三鎮。當時方鎮表面上臣服於唐室,但事實上卻割據一方,使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態,當中以河朔三鎮為甚[3]。此一割據狀態可謂一直維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國。唐末年,宣武節度使朱溫帶兵進入京師長安,控制唐室。其後當朱溫廢唐哀宗,建立後梁,自立為帝,全國各地隨即各自獨立。安史之亂之影響也包括促使長安、洛陽的衰落與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自秦漢、隋唐以來,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一帶均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亂後,因戰亂持續而殘破不堪,李庾《東都賦》描寫安史叛軍「殺人如刈,焚廬若薙」;洛陽「世治則都,世亂則墟;時清則優偃,政弊則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後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後的各個皇朝均不再定都於長安、洛陽。經濟上,北方經濟因此而殘破,經濟重心再度出現南移的現象,南方取代了北方的經濟地位。歷時七年零二個月的戰亂主要蹂躪黃河中下游這一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生產大受破壞;相反,安祿山軍隊雖也曾想攻打江南,擴張勢力範圍,但唐室因許遠、張巡等人死守睢陽,使南方並未如北方般受到戰亂的摧殘,南方得以保全。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為南方帶來勞動力,使江南的經濟則日益發達,最終其經濟規模凌駕於北方中原之上。唐室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紇借兵,回紇自持憑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的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原本隸屬於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後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佔領。
2011-05-14 4:09 am
優先是我的想法
>
2011-05-12 8:32 am
安石之亂的意義?是什麼+20點 >< ><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安指安祿山(也指安慶緒),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義),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結束,前後達八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參考: 引用自搜搜问问
2011-05-12 2:01 am
怎麼會有2個人的回答一樣

根本是抄的吧
2011-05-06 7:34 pm
http://www.chinalane.org/peop015/magicbox/00000668.html

我們的大詩人杜甫,曾經在一次動亂中被囚禁,而他很多詩的內容,亦反映了這次大動亂。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14年),中國北方一個統領三鎮軍隊的胡人節度使,名叫安祿山,起兵造反,攻陷了洛陽和長安,唐玄宗逃難到四川。後來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了,而安慶緒又給安祿山的舊部史思明殺了,史思明繼續作亂。最後,史思明又被他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唐朝又借回紇兵來平亂,到了公元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這場亂事終告平息。不過,經過這件事後,唐朝元氣大傷,由興盛變為衰落了。後人以這場亂事的代表人物的姓氏來命名,史稱「安史之亂」。

http://subject.skhlkyss.edu.hk/chist/hkcee/2006_hkcee_01_10.htm

http://chist.yy2.edu.hk/cert_onsze.htm

http://chist.yy2.edu.hk/al_paper1_tong3.htm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11050200301

http://su.wss.edu.hk/~chihis/8.pdf

http://home.sbc.edu.hk/~kcw/BACK05.htm


 

2011-05-06 11:35:00 補充:
因回答內容字數有限,請自行到上述網址瀏覽!

希望可以幫到你!
參考: , 1995 (網上)
2011-05-06 5:50 am
因為發生安史之亂,陸上絲綢之路受阻,要發展海上絲綢之路,造就唐代的航海事業發達,泉州於當時已經是繁榮的港口。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2/42e/42e01/42e0101.htm

安史之亂及唐代之中衰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後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併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誠,生性狡詐;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朝義殺害。於是唐朝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
安史之亂使國家殘破,百姓受盡痛苦,唐朝亦一蹶不振。據說亂事的發起人安祿山是一個體形龐大的胖子,後人甚至用「祿山之爪」來形容手掌大的人。就是這隻大手,將盛唐拉到中衰的道路。玄宗在開元年間比較注意政治,曾使唐朝之國勢臻於鼎盛。在他統治的後期,即天寶年間,表面上看起來仍是海內晏然、天下太平的景況,實際上卻已危機四伏,終於釀成安史之亂,而使盛唐走入衰微階段。由此可見,「居安思危」四個字是時刻需要牢記的。
2011-05-06 4:08 am
安史之亂為唐朝衰弱的轉捩點
為安祿山與史思明為了剿奸臣楊國忠與李林甫所發生的戰爭,戰後唐朝國力一蹶不振
且造成了唐朝經濟南移(北方戰亂)
以下為維基百科詳細的影響敘述
影響
圖片參考: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17/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唐憲宗元和年間的藩鎮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後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捩點,而且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田承嗣,大肆分封節度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於是藩鎮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方鎮)。而安史叛將的舊有軍力得以維持,因此便割據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務,「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2],中央無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鎮割據的問題。如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李懷仙據盧龍,皆領節度使之職,即河朔三鎮。當時方鎮表面上臣服於唐室,但事實上卻割據一方,使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態,當中以河朔三鎮為甚[3]。此一割據狀態可謂一直維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國。唐末年,宣武節度使朱溫帶兵進入京師長安,控制唐室。其後當朱溫廢唐哀宗,建立後梁,自立為帝,全國各地隨即各自獨立。安史之亂之影響也包括促使長安、洛陽的衰落與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自秦漢、隋唐以來,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一帶均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亂後,因戰亂持續而殘破不堪,李庾《東都賦》描寫安史叛軍「殺人如刈,焚廬若薙」;洛陽「世治則都,世亂則墟;時清則優偃,政弊則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後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後的各個皇朝均不再定都於長安、洛陽。經濟上,北方經濟因此而殘破[4],經濟重心再度出現南移的現象,南方取代了北方的經濟地位。歷時七年零二個月的戰亂主要蹂躪黃河中下游這一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生產大受破壞;相反,安祿山軍隊雖也曾想攻打江南,擴張勢力範圍,但唐室因許遠、張巡等人死守睢陽,使南方並未如北方般受到戰亂的摧殘,南方得以保全。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為南方帶來勞動力,使江南的經濟則日益發達,最終其經濟規模凌駕於北方中原之上。唐室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紇借兵,回紇自持憑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的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原本隸屬於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後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佔領。
參考: 維基 我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41: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505000016KK058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