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b5/aboutus/resources/archivepublications/housingdimension/0,,3-0-19674-19682_9,00.html
石硤尾是香港首個徒置屋。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大量災民無家可歸,政府遂斥資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以安置災民,首八幢的「第一型徙置大廈」1954年年底於石硤尾落成,標誌香港公共房屋計劃的開始。
隨著市民生活改善,對居住環境要求日高,石硤尾早期六至七層高、需在走廊煮食和共用生間的樓房,經歷1970年代的改建和重建,再發展至今天樓高30多層、設備完善的新型公屋大廈,足見證香港這半世紀以來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
圖片參考:
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hdw/content/images/b5/about_us/resources/publications/housing_dimensions/okl217.jpg
昔日的石硤尾 --
由六至七層的第一型徒置大廈組成。大廈多分成兩翼,呈「H」字型,連接兩翼的地方設公用生間和洗滌設施。亦有少數大廈因應地勢,建成「I」型,設施與「H」型相同。建於1954年的美荷樓,是碩果僅存的六層高「H」型建築,已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圖片參考:
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hdw/content/images/b5/about_us/resources/publications/housing_dimensions/okl218.jpg
轉變中的石硤尾 --
為改善居民生活質素,徙置事務處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改建部分早期興建的第一型和第二型大廈,將前後相連的單位打通,並加建廚、廁,惟後來發覺未符經濟效益。1973年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決定將舊式徙置大廈清拆重建。新建成的大廈樓高約13層,單位設有獨立廚房、廁所。石硤尾的首個重建計劃於1984年完成。
圖片參考:
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hdw/content/images/b5/about_us/resources/publications/housing_dimensions/okl219.jpg
今日的石硤尾 --
為進一步改善屋的環境及設施,石硤尾由2000年開始進行分階段重建,至今已建成兩幢新型公屋大廈,餘下還有三期的重建計劃,預計在2014年全部完成,屆時整個屋將有19幢大廈,合共提供約10 300個租住單位。
圖片參考:
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hdw/content/images/b5/about_us/resources/publications/housing_dimensions/okl220.jpg
石硤尾是首個廣泛應用「通用設計」的新型屋,提供無障礙居住環境,以達至傷健一家、社區共融和原居安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