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資治通鑑對周瑜的評價?

2011-04-30 4:34 am
我是蠻喜歡周瑜的
他是一個度量寬宏難得的少年英雄
卻被三國演義誤會了

聽說資治通鑑司馬光對周瑜的評價很高
有誰可以和我說評價內容?
謝謝大家

回答 (4)

2011-04-30 11:10 am
✔ 最佳答案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並沒有對周瑜的事功給予評價(在《通鑑》體例,如司馬光對史事或人物有點評,則會加上「臣光曰」,然後點評史事、臧否人物)。在《通鑑》,對周瑜的評價只有:
周瑜死時,孫權得知死訊,哀慟地說:「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程普評論周瑜:「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以上兩段,見《資治通鑑‧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同樣的記載可見於陳壽《三國志》。
2011-05-01 5:03 am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人稱「美周郎」[1],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東吳勢力取得軍事成功和割據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他所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直接決定了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取得勝利後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僅三十六歲。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還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的禮遇器重,他的妻子小喬也稱國色,是後世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如最著名的篇章北宋大文豪蘇軾筆下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不過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周瑜則被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反面人物。他的生平他在三國誌的評價(正史)三國誌評曰:「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盪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孫策:「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吳夫人:「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蔣幹:「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王朗:「策勇冠一世,有雋才大志。張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謀而有成,所規不細,終為天下大賊,非徒狗盜而已。」孫權:「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腹心舊勳,與孤協事,公瑾有之,誠所不忘。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後告喻,曾無悛改。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漢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雖德非其疇,猶欲庶幾,事亦如爾,故未順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間,苟使能改,亦何患乎!」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呂蒙:「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諸葛瑾、步騭上疏孫權:「故將軍周瑜子胤,昔蒙粉飾,受封為將,不能養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縱情慾,招速罪辟。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衝扞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於宗廟,傳於無窮,欲使功臣之後,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後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況於瑜身沒未久,而其子胤降為匹夫,益可悼傷。竊惟陛下欽明稽古,隆於興繼,為胤歸訴,乞餘罪,還兵復爵,使失旦之雞,復得一鳴,抱罪之臣,展其後效。」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節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詞人戴復古的《滿江紅‧赤壁懷古》節錄:「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明代才子高啟的《過二喬宅》節錄:「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喬家做佳婿。」清代鄭板橋的《念奴嬌·周瑜宅》:「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 八十萬軍飛一炬,風捲灘前黃葉。 樓艫雲崩,旌旗電掃,熛射江流血。 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 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參考: 維基百科
2011-04-30 2:55 pm
資治通鑑關於三國記載多抄襲自三國志本文內容,所以評價跟三國志差不多。
2011-04-30 5:41 am
司馬光著《資治通鑒》繼承《三國志》曹魏為正統的歷史觀,南宋朱熹則有針鋒相對的《通鑒綱目》。《 資治通鑒》中的《赤壁之戰》,在司馬光筆下,周瑜英姿煥發,是為胸中帶甲、膽識過人、智勇兼備的優秀軍事家。可惜《資治通鑒》雖然治史嚴謹、微言大義兼文彩斐然,但在關於三國正統之爭的思想史觀上,毫無疑問,最終朱熹的理學佔據了歷史的上風,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漸成定局。
  正統之爭往往影響到赤壁一戰的評價。
  牽連于正統歸屬,周瑜赤壁之戰的地位變得非常尷尬,帝魏者,為他擊敗曹操而惱怒,尊蜀漢正統者,則會借赤壁開懷曹操之敗,但又不忿周瑜不肯歸漢而怒怨。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34: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29000015KK063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