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有非無

2011-04-29 7:21 pm
前言:
諸法空相:有相則有,無相則無。
同成虛空,異成世界:同異皆是有,點太清裡一片浮雲。
俱空不生:有生就有,故空還是有。說明:
色空一體是很重要的觀念,是有非無,有此認知,參悟空性才不會留於輪轉、落於無記。
知有,才定,能定,空義自生!
不面對有,就不定,不定之空,只是輪轉,並不能顯空的真實義,無用之用是謂大用!譬喻:
一個杯子,那可以裝水的空間,是空。
沒有杯子,那同樣的空間,卻是無。
譬喻:
我們打拼事業,不預設立場,努力充實自己做好準備,接受機會的考驗,這是空。
我們打拼事業,每天在家睡大頭覺,這是無。
譬喻:
培養是非道德觀念,若看到有人做錯事,以慈悲心「幫忙他」(不是教訓人>"<),這是空。
我沒有是非觀念,這是無。
譬喻: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預設立場,這是空。
不思不想不為,這是無。
譬喻:
一人在樹上納涼,看見樹下有一個兔子,就抓起來,於是他每天來樹上等兔子。
樹下並沒有兔子,這是無。那人想相以待之,是謂空。
(有都出問題了,其空自然也是問題,這喻更顯色空一體的價值)
譬喻:
孝順兩個字,有孝也有順,這個順,順勢良善,是空。
不鳥父母,這是無。
自以為是,不顧父母感受,強迫父母,是病!
(強迫父母,並不是把父母當有,而是把自己的心念當有,有都出問題了,空自然也是問題。)
譬喻:
看他人論述,不預設立場,這是空。
根本不看,這是無。
譬喻:
了悟諸法塵相世間萬物(色)生滅無常,是空。
死抱一無所有,不精進參習,是無。佛說:因色而顯空。
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說:如來藏本妙圓明心,非心,非空。
佛說: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魔地得無生忍。
故,空是有,非無。有,即相,無,卻不是性。
故,有無皆戲論,空性非有非無,那是覺悟,就無需言說,不在這討論空性了。
問:「空是有非無」,我與大德們的觀念差異在哪裡?
(提醒:同見成愛異見嗔,都是無意義的,彼此參酌研修而已。)
(提醒:但有言說,皆非實義,還請放寬心來論,勿心存真理之念。)
(懇請大家不要贈點,引來無心義理的人,徒增困擾!)
更新1:

謝謝charile大德提供資料,您是很有想法的人,期待您的箴言。 祥恩大德您好: 您說的,與我說的是一樣的 先看到自己身體的粗相,細相,微細相,再到空相! 都是先觀色、再體空。無色就無空,何來悟空。 看法一致,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而已。 碩男--反對腦控大德您好: 我對你的次元論,尚未能明瞭,故難以回應還請海涵!

更新2:

子愚兄:您真是簡言,沒看見,不就是已了了嗎! 戲論老人您好: 這很有營養ㄛ! 空義遍佈法界,然人們總當他是超脫,反引來不切實際的顛倒。 我引經據典,並以譬喻貫穿,就是表明行臥坐皆不離空義,顯其遍布法界之相,斷其不切實際之念。 輕鬆一下,沒營養的可樂也是常喝。>"

更新3:

ana大德您好、定貞 沒什麼大德您好: 感謝你們的觀點,總是豐富了義理。 心大德您好: 我舉八個譬喻,七個是外相,這就是我要表達的重點,空義並非僅是小乘,世界遷流無所不應。 關於悟空,如人飲水,我確實無話可說。 死處男笑死你 大德您好: 空....不執。....不求。....而明心..不動。 我認為這僅是小乘,不過我不敢那麼武斷。

更新4:

子愚兄您好: 回答您:我的色身會觸,我的能觸也沒有停止不動。 果開大德您好: 同意您說的,感謝您。 tao大德您好: 您似乎有隋唐先祖大德的彗見。 隋唐時代,就是以儒家道家來取代小乘佛法修習,更是精湛。 佛陀滅世後,弟子八方傳法,唯中國這一隻歷數千年而不衰,不能說不精湛。

更新5:

應應美袋子大德您好: 盡量講出心中的認知,講出來就是好。 說出邏輯雖然非真,但先賢都有告誡我們, 我們向聖人學習,不可自以為是聖人; 佛陀也要阿難暫以攀緣心聽法,我等凡夫暫以言說論義理,不會有甚麼大過的。 說出來,就是好。祝福您! 真空妙有大德您好: 您的網名就給了答案,真是方便,好名! 真空生妙有,而非無生有。+1+1+1

更新6:

雪兒大德您好: 我確實不是在談解脫,而是談義理。 流於輪轉、落於無記,這都是未明色空的根本。 另外, 有、無、非有非無這都有嚴謹的論述,並非見有論無、見無論有。 空,有,這是相 空,無,這是境 空,非有非無,這是實相 若有人論相,言及空有,以無對之,就是渾沌。 (有相則有,母體已定,還談甚麼無) 若有人論境,言及空無,以有對之,就是著相。 (無相是境,無相則無,那又冒出個有) 若有人參悟實相,言及非有非無,我以有無對之,更是不明水中月。 故,有、無、非有非無一點都不玄,談論的主題與言說的內容,一看便知是否顛倒或混頓,沒有絲毫模糊的。 (這僅是我的觀念,可能有錯)

更新7:

補充:我所讀過的經典(不多),確實就主題與有無看,都非常的嚴謹。

更新8:

雪兒大德、yiu wing大德你們好: 兩位大德的所言,我想了好久,不知該如何回應才不會失禮,我這樣說好了: 我在籃球場拍球,一拍就是1個小時,沒間斷過,你們過來跟我說,下場去與人對打,才會練的好。這樣的建議,我是很感謝的。不過我還是會繼續拍球,直到那球與我的手成為一體了,那時我就會下場與人對打。 謝謝你們!

更新9:

分享大德您好: 就如那打籃球的譬喻,「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專精思維,就是拍球的基本功,說那是浪費時間,也是可以啦,反正還有幾十年可以活,浪費一點時間熟練基本動作,我是可以接受的。 謝謝您的提醒!

更新10:

ana大德的這句話:「實相總攝諸假而離相,故空攝眾有而無餘」特別挑出來,夠白話了。

更新11:

分享大德您好: 您問我:您是用思維拍球,還是用感覺拍球? 我這樣回答:我用感覺(相)拍球,而我的思維也沒有靜止下來。 佛說:見者,是眼非燈;見性,是心非眼。 我說:法者,是思維非文字;悟法,是直心非思維。 怎能說只要見性(直心)不要見(思維)ㄋ? 佛說:沒有我手,不成我拳;沒有汝眼,汝之能見絲毫沒有消失。 我說:沒有所染,不成思維;有沒有思維,汝之之直心一樣絲毫沒有改變ㄚ。 怎能說直心會因思維的生滅而有所改變ㄋ? 若直心有所變,就是客,既然都是客,又怎能此客比那客ㄋ?這並非直心ㄚ!

更新12:

死處男笑死你 大德您好: 果然,只要我不那麼武斷,又可聽見您更多的法音。 感謝您!

更新13:

分享大德您好: 我有三點看法,參考一下: 1.直覺非直心:  直覺亦是攀緣心。(並無異於思維。)  直心者,一行三昧,無相無念無住。這並非是攀緣心。  如:六祖壇經云,無念者,是於念而無念。    此「於念」,即是當下對境起心。(攀緣心)(色)    此「無念」,即是不執住此對境起心。(離攀緣心)(空)  攀緣心,皆可一一反照,唯獨這不住的直心(空義),無處可去,非我是誰,這才是本來面目,如六祖說:「無住者,人之本性。」,此義更明。

更新14:

2.空是有非無:  若無「對境起心(於念)」的有,又怎顯「不住(無念)」的空義。  「有沒有思維,心一樣絲毫沒有改變,但卻影響是否能顯現直心」也是同樣的意思。  凡夫誤把對境起心、思唯當成真,故有顛倒生故,佛說那是虛妄交蘆。  這個交蘆,是要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的。並不是不理他。  不思維,直心就顯了嗎?一定不會顯的,因為「於念而無念」,沒有「於念(思維)」,哪來的「無念(直心)」,又如何能一刀切ㄋ?

更新15:

3.另外,  思維是找不到虛而不實的答案的,那只是在堅固妄想;  靜觀覺照也找不到實而不虛的答案的,那只是撥亂反正的善境界。  然皆是如法的方便門,只是勿心存「得証」,都是了無可得的。 一起祝福彼此!

更新16:

分享大德您好: 冒昧請教,您所謂的「覺知(直心)」,指的是不依他性起的「本覺」,還是依他性起的「覺知心(攀緣心)」?

更新17:

東降大:感謝提醒!我的心還沒那麼容易動搖,哈哈!

更新18:

東降大:感謝提醒!我的心沒那麼容易動搖!哈哈,我快變成老番癲了。

更新19:

分享大德您好: 您問:魚為什麼如此自在又如此敏銳? 我說:那是自心自在敏銳,怎可誤以為是魚自在敏銳,這顛倒了。 您問:如果你是魚,那什麼是空? 我說:這好比問我,若我是佛!更是無端了。 我的回答,並非在否定問題的價值。我亦知您的兩個問題,是希望我思考那直覺(覺知)反應的感覺,但這無端妄起的相,於我實在無法如空華般的想像。 只要依他起心就是思維,這依他起心中間,實在沒有再去區分思維或不思維的分別,若要分、又該怎麼分ㄋ? 三魔地並不存「我」念,不存就是無,討論這個無(我是誰、誰觀我),虛妄流轉而已。 舉凡思維,必是依他(有),否則就是妄起狂想。 舉凡依他(有),必非本覺,否則就會顛倒叢生。

回答 (18)

2011-04-29 9:12 pm
✔ 最佳答案
佛法謂人法二空主要是說
一切緣起無盡故人法皆無自性
都是由於語言文字的分別而有
左右高下是相對而有固不用說
一切萬物亦然都是眾緣和合而生故謂眾生
眾生即是假合相對而有故非真實
實相是萬物一體如一樹之眾葉身別而源同
又以緣起無盡故互為因果
故蝴蝶舞翅颶風起
又以法身化身言
化身無常有是假
法身常住空為真
總假有即一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謂三十二相圓滿
如月有圓缺合諸相為一月
假有唯一相
實相總攝諸假而離相
故空攝眾有而無餘
此言真諦實空
而中諦則以方便為究竟
法藏世界即住虛空此創造也
人為社會固有其敝亦有其功
整個人類的文明
固然有其醜陋的一面亦有輝煌的一面
佛法本來是覺悟引導眾生使其存善棄惡
更是輪轉世間正法的世之明燈
可惜盛唐後即中衰
今日西方文明已病入膏肓
或是佛法再興之日矣
2011-05-02 5:33 pm
體:當體即空
相:八十四相
空:同體相
2011-05-01 10:10 am
真空生妙有

色 "有相" "無相" 二相 都有了

實相總攝諸假 (色 "有的相" "無的相") 而離相 故真空攝眾有而無餘(妙有)


南無阿彌陀佛
2011-04-30 7:58 pm
悟=吾心
找到了心,一切都明白了
心是心,腦是腦,心用覺,腦是想
如來智慧存於心,大腦的鑽研討論是找不到的,只是在浪費時間罷了
腦動心睡,腦靜心醒,觀自在菩薩,需要"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祝福諸位大德

2011-05-01 15:42:47 補充:
靜修大德
您是用思維拍球,還是用感覺拍球?
直覺=直心,直心是不存有思維的,相同的,有思維就見不到直心
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只存於本心,不存於大腦,見到了心,您的智慧自然全面開啟
以大腦思維鑽研論道,是以偏論全,不能見智慧
心醒即是覺醒,讓大腦清明無想,心就慢慢會醒


祝福您

2011-05-02 12:46:56 補充:
靜修大德您好
有點感覺,多聊一些
我的狀況與您有所不同,我以觀察加上感覺來拍球,大腦寧靜沒有思維,球越拍越好,如成語"得心應手"
何謂見性?找到了心,見到其作用,了解其特性
法者,依自性而為之原理,非思維,可藉文字表述
悟法,無法可悟,亦不需悟,如是俱足,如是運行
有沒有思維,心一樣絲毫沒有改變,但卻影響是否能顯現直心
觀自在菩薩,是我觀思維,還是我在思維?
若是我觀思維,那我是誰?
若我在思維,那誰在觀我?
思維可找到虛而不實的答案,靜觀覺照可找到實而不虛的答案


祝福您

2011-05-04 10:28:06 補充:
靜修大德您好
不好意思,又來耽誤您的時間
空是有非無,有是真實的存在,您是用思維找到?還是真實的感覺到?
直覺=直心,如果寫成覺知=直心,應該會比較清楚
「無住者,人之本性。」,是誰無住?是我無住,我為何無住?因為我是空=心,我無需思維,而非我不思維
這個交蘆,是要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的。並不是不理他。
要如何理他?是用思維理他?還是用覺知理他?
然皆是如法的方便門,這我不評論,應所需而用
只是勿心存「得証」,這是正點
都是了無可得的。1.我是一切,所以得不是得2.緣起緣滅,還是回空,所以無得
願善知識種對因,無他意,有空不妨試試

祝福您

2011-05-05 09:49:20 補充:
靜修大德您好
先談一個最大的誤會,也是盲點,許多人都認為靜觀覺照,需先取緣,再觀照出緣細(明察秋毫之意),其實重點不在結果,而是在過程,因為在專一的過程中,大腦會清明寧靜無思維,只是許多人都在想結果,而忽略了這個現象,而這現象就是當下的契機,當行深逢因緣際會時,您會真實的感覺到心,發現到心即是空,空是宇宙一切的本體,本質是無=空間=原能、、、,進而照見五蘊皆空,我亦是空(心),我即是一切,我亦是無,一切是本然,我本如是,所以無需思維
從思維到不思維,進而無需思維,這是階段性,但思維隨時出現,所以仍需繼續行深
死前大腦無思維活力,會清醒明白,但已經晚了


祝福您

2011-05-05 10:10:54 補充:
靜修大德您好
又來耽誤您的時間了,我有2個題目,有空找找答案
1、魚為什麼如此自在又如此敏銳?
2、如果你是魚,那什麼是空?

2011-05-06 00:51:26 補充:
靜修大德您好
魚的問題,不是要您思考直覺反應的感覺,要您去找答案,也就是要去觀察魚,才找的到答案
您不需馬上回答問題,只希望您去找找看,以後有機會我們再來聊魚

祝福您

2011-05-06 09:36:05 補充:
不能以心印心,怎能見合一相
沒有見合一相,怎是活在當下
不能活在當下,何見如來智慧
沒有以心印心,何來拈花微笑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無意的見到合一相,進而契入當下,只是當時不知在當下,想要進一步了解,思維一動,合一相就不見了,因為思維形成自我意識,切割了合一的大我

祝福諸位大德
2011-04-30 10:36 am
你的問題不是太難回答,你自己身體是現全有,身體未生之前是無,身體去到死亡時亦是無,空性就是生滅過程,當覺悟一刻立即看到有我概念,原本不是擁有我時,就立即破除我執,其餘就是對十煩惱,看到心生滅,生起好念頭生起壞念頭,不好不壞時由平等地看著接受,這個覺察力完全醒起來就是證悟了,可以入涅槃對人世一切都沒有所有執著,從所有念頭概念解脫出來。

2011-04-30 02:44:40 補充:
還有看很多經典或者讀的禪書是不會開悟,這些聲音對禪修來說是很嘈吵,只要了解簡單聽聞 五蘊,六入六塵六色,十二因緣,緣起法 生滅。實際修行 四念處,八正道就夠了。

還有不要求開悟,因為有求之心是永遠不會開悟,學佛是學放下,佛經是給放下了的人看。

2011-04-30 02:52:07 補充:
還有討論佛經和佛法某程度是知識上了解,不是真正般若智慧,真正智慧是心自己觀察實相得到,而和佛陀所說一模一樣,這個時候覺悟的人是不會再說話,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好講,在空心的人偶內有什麼可以說? 沒有身和心概念了。覺知完全地自由。

2011-04-30 03:10:20 補充:
現在沒有小乘這個名詞用了南傳,還有在藏傳說了只有3個方法找到自性,觀想,氣脈明點,覺知,而你說空性都依3個方法得到。

保送一句,如果人人都看下佛經和弄下文字,那麼多年應該人人都開悟,這樣佛陀就不用一早講明他說法所教的東西是沒有文字。應該可以百分之百地寫出來人人看一本經典就證悟。

2011-04-30 12:54:12 補充:
一直拍球都不會樣你技術進步,當中都要很多練習和實戰經驗,學佛亦如是,基本理論是需要,再者就要實際去做,因為世尊未成佛之前他都學過很多不同禪修和法知識,過中都有可取和不可取,就如禪那不是佛陀發現,很多外道都會,但會借禪那來找出自性,只有佛陀智慧才會。
2011-04-30 9:56 am
解脫是由修行得來的,不是藉由推理玄想
也許有一念空的成見住著,就很難領悟空
當人說空是有時,也許應對他說空是無,減損其對空是有的成見
當人說空是無時,也許應對他說空是有,減損其對空是無的成見
有時也許可以對其說空是有是無,或說空非有非無。
但說空是有是無,或非有非無,也許這樣空又淪於一種不著邊際的玄學
有時說空非有非無,並不代表空非有非無,而是為了減損其對有與無兩邊的執著,和成見。

2011-04-30 02:42:42 補充:
有無皆戲論,空性非有非無,那是覺悟,就無需言說,不在這討論空性了。
空本不在言語文字之中,手指指向月,但手指並非月。

一切言語文字無非都是方便。
對於對的人說對的話。
對人說 空是有 空是無 空是有是無 空非有非無 都落餘文字都不是空,都不是月。
說 空是有 空是無 空是有是無 空非有非無 無非都只是方便,希望對的人能早點領悟那不可說的 空 那不可說的 月

只是談義理,難道不想解脫,不想覺悟領悟那不可說的空嗎?

吾尚不成熟,不知應以何種文字。
2011-04-30 8:32 am
好像有人在叫「我」...............真空生妙有

照見五蘊皆空

乃是識、妄所作

差別相、文字相所行

若能不落、不昧

揮去那被蒙昧的心

是為本心

本心本具足

是故能真空生妙有,而非無生有。
2011-04-30 8:12 am
好好的 佛說

被你的譬喻一貫

成了百孔千瘡
2011-04-30 5:37 am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車和器與室,三種都是實質的物體,這是給人便利的,無實體的空虛處,才是真正讓人發揮使用的.一定要真正體會"虛"的妙用!
2011-04-30 4:16 am
禪家大德也常說:【離四句、絕百非】。
1.「有」 。
2.「無」 。
3.「亦有、亦無」。
4.「非有、非無」。 若四句都離,則我們現前這一念心才能真正的清淨無染,所謂湛然寂靜、一塵不染、一法不立,真正契入涅槃寂滅的法樂。
2011-04-30 2:28 am
我只看到動靜很大的"修"~~~~目前沒看見空。

2011-04-29 18:28:19 補充:
我一刀劈了你現實所在的"你"~~但我並不知道你的經緯方位,我就直接劈在在你占據的虛空節點~~~~你會不會受影響啊。

2011-05-04 20:07:28 補充:
覺就是覺~~~她充塞在虛空無邊境。

多大的覺影洞多大的能。

2011-05-04 20:48:29 補充:
直覺>>直心>>>達摩?

得証?得在哪裡?是指這個嗎?

那些都是虛的!~~~~~~繼續拍!靜修!要拍就給我~~~拍出摩訶來!
2011-04-30 1:33 am
空............

不執。........不求。......而明心..不動。


2011-04-30 04:08:09 補充:
噢~是行空之法。是空之境界。不是翻譯。

2011-05-01 02:35:11 補充:
汝之言是為八正道之一...正見
拍球也即是累積十足的正見。但且尚未能行。

2011-05-03 18:58:56 補充:
我真的很好奇現在很多的發問樓主都早已有定見卻又發問是何心態?
2011-04-29 11:06 pm

空定無界 有之無礙
空無一物 定中取定中取竟 虛中無無中生有 有中無界中無境 無中駛
法無空有 宗無形
駛動無形 住在相化在自如 如來弓無形無象 虛空應象景之位 任有無 悟者 佛者 道者 有也 無也徹悟自清 頓悟性明俗人著心 聖人著竟賢人著行 能人著應

2011-04-29 15:28:17 補充:
空是無中駛
性是有中施
相是無中有
真是達中至
悟是慧中基
識是有中癡

2011-04-29 22:02:13 補充:
空之無有 行有施
心之不著 竟有為

空無己有 名絕義
果真而已 子捨施
論者非是 適當時
過程相有 厚人依
俗人不知 耕癡愚
竟界無有 盡無奇
2011-04-29 9:26 pm
隨喜贊歎靜修大德開題

燻香頂禮

阿彌陀佛…
2011-04-29 9:05 pm
講那些沒營養快找濟公禪師的卵核舍利
2011-04-29 8:42 pm
七次元理論
第一至第三次元《三維空間》
所謂“次元”其實可以簡單解釋為事物於一個空間裏面的層次表現,就好像我們所存在的立體三維空間,裏面所包含的事物都有其本身的質量及體積,而構成體積則要有長度、闊度與及高度等要素。事物由最初的一點伸延為線"第一次元",然後由線伸延成面"第二次元",再由面伸延成為立體"第三次元"。人類文化上的物理學都建基於這三維空間裏面,但當事物發展到立 體層面(第三次元)後又能否再伸延發展下去呢?而於立體之上還有更高層次的存在嗎?答案是有的,但是就需要換一個角度去觀察......

第四次元《時間》

先留意一下事物於立體空間裏面並不是靜止的,就算你座著不動,你所身處的地球仍然會自轉,繼續環繞太陽而運行,而太陽又是靜止的嗎?你在夏天感到炎熱、冬天感到溫暖及你能藉著陽光而看得見東西的話那太陽就不是靜止的了。既然立體空間裏面並不是靜止的話,那麼物件由地點A到地點B,我們應該用什麼單位去量度空間裏的活動呢?答案就是時間了,於第三次元上更高一級的層次,時間就是事物裏一切活動的証據及指標。現在我們都了解到時間是第四次元,但於時間之上還有更高層次的存在嗎?答案是有的,但就需要再換一個角度去了解。

第五次元《思想》

在探討第五次元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過去的事情呢!所謂過去並不只有昨天的事情,你亦可以回想一下由各種媒體包括書籍、相片及電影等所認識學到的那千百萬年歷史呢!好了!回憶完畢,現在有一個問題:你剛才所回憶那已知的過去,能否流存到未知的未來呢?答案當然是可以的,即使你不幸死掉了,你的存在及經驗或多或小的經己記錄到身邊的事物裏,而這些事物可以是有生命的其他生物之記憶、又或者是沒有生命的一本書,故此能夠穿梭於時間裏,不受到時間規限的那更高層次之第五次元就是思想,而所謂思想是基建於經驗之上,我們知道火會灼傷所以會小心這就是經驗,於生命裏記錄思想與經驗的媒體就是DNA,而DNA就基建於一個規律之上。至於所謂的“規律” 亦不是生命的專利,世上所有事物都依據這規律而存在,我們和一塊石頭一樣由原子所組成,而第五次元 (思想)就是這“規律”的投射。而現在好奇心又來了!於第五次元之後又是甚麼境界呢?各位現在必須放棄科學的觀念,從哲學的角度再出發才能接觸那神秘的第六次元。

第六次元《虛無》

自從發現“黑洞”後,我們知到黑洞是由“超新星”爆炸 後 的質量被引力壓縮至超越臨界點最後向內崩潰而形成,至於超新星就是巨大恆星的最終形態,而中子星 則是由恆星燃燒盡後遺留下的質 量被引力壓縮成,即把地球壓縮成一粒砂般大的巨大質量!簡單來說 =〔恆星->中子星or超新星->黑洞〕。第六次元的性質與黑洞十分相似,於第六次元的定義裏,一切事物的存在將變得毫無意義與價值,試想想我們的存在是為了甚麼?這空間又為何而存在?第六次元將會把這一切事物否定、歸於虛無,就如光不能逃出黑洞的引力導致時間於黑洞之內變得毫無意義一樣,這就是第六次元的可怕威力,但第六次元的存在是必須的,因為必須有一種力量平衡這一直伸延的事物、思想,防止空間裏的負荷過大,一但空間的負荷過大,第六次元將會把一切歸於“虛無”,就如恆星最後崩潰形成黑洞一樣。各位現在還支持得住嗎?很好!我們現在已經非常之接近極限了,但在此之前你必須連哲學的概念也放棄,只剩下最基本的邏輯理念,才能有機會突破第六次元,感受那最後而又是永恆的境界:第七次元 。

http://www.allnice.com/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459



2011-04-29 8:17 pm
請問版大

看到自己身體的粗相,細相,微細相,到空相嗎??

如果還沒有~~

先暫時把[研讀思維腦袋]先放下

努力靜心觀察自己

您持續探究[空]和[無]的定義~~

對實際生命提升沒有幫助!! 徒增您的困擾
2011-04-29 8:08 pm
在下無能.但提供佛學辭典的分析.供參考!

[[空]]

謂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聖凡因果之法,雖種種不同,求其體性,畢竟皆空。

空可大別為人空與法空兩者。人空,意謂人類自己無其實體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則謂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產生,故亦無實體存在。

[[有]]

即存在、生存之義! 據大毘婆沙論卷六十所舉,「有」之義有多種,然主要指有情眾生之異熟果體,及能招感此異熟果體之諸業。亦即由善惡之業因,能招感苦樂之果報,此種因果報應,相續而不亡失,故稱為「有」。

對於無或空而言。此有實有假有妙有等之別。如三世實有者,實有也。因緣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圓成實性者,妙有也。

2011-04-29 12:08:35 補充:
[[無]]….

以世俗釋之,只是否定事物存在之辭。以勝義釋之,則無有二種。惑智之無與聖智之無是也。惑智之無,僅為斷見,聖智之無,則超於有無之妙無也。


**佛教認為所謂有或無之二邊(即「偏有」或「偏無」之一方)皆為謬誤;唯有超越有與無之相對性,始屬絕對之真如[[空性]]。**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20: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29000010KK021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