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

2011-04-27 6:11 pm
第二次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

為什麼外國人不只搶圓明園裡的寶物,最後而要燒掉整座圓明園?

要有完整的說明!

要有歷史的證據!

回答 (6)

2011-04-29 5:51 am
✔ 最佳答案
逼簽不平等條約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http://hk.huaxia.com/thjq/jsgoucheng/2010/10/2135055.html
英法聯軍後裔首次捐還文物 非出自圓明園 2010-10-19 10:30:06 華夏經緯網


圖片參考:http://hk.huaxia.com/thjq/jsgc/images/20101019/188406.jpg
英法聯軍後裔在活動現場向中方捐還流散海外的中國文物。




英法聯軍後裔捐還文物



昨晚,紐西蘭一個家族在活動現場向中方捐贈了一對流散海外的小瓷瓶。據了解,捐贈者是英法聯軍後裔,這是英法聯軍後裔首次向中國捐贈文物。



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傑介紹,捐贈的兩個小瓷瓶是一對,捐贈者是紐西蘭的一個家族,是英法聯軍的後裔。經廣州的專家鑒定,這對小瓷瓶雖然不是圓明園的文物,卻是從中國流散出去的。


他說,之所以在圓明園罹難150週年舉行捐贈儀式,是因為這是英法聯軍後裔首次向中方捐贈文物,表明他們承認歷史的態度,希望這樣的捐贈能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使越來越多的流散文物能夠回歸。





觀眾冒雨紀念圓明園罹難


昨晚6點,圓明園大水法遺址前,已有觀眾陸續進場。擺放在現場的600多個座位均被雨淋濕,圓明園管理處十多名工作人員挨個擦拭。據了解,當晚的觀眾有600多人,主要有專家學者、101中學學生、海澱區各單位代表等。



原定7點開始的主題晚會直到7點半才開始調試設備。隨後,現場指揮宣佈,因天氣原因,晚會將不能完全按節目單進行,節目順序也將按演員到場情況調整。原本是壓軸的成龍第一個上場,和一名女歌手演唱《國家》。數十名伴舞的年輕演員站到大水法遺址上表演舞蹈。



該節目之後,現場宣讀了圓明園遺址公園管理處發起的《倡議書》,呼籲全球持有圓明園文物的個人或機構返還所持文物。昨晚8點45分,成龍第一個在倡議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隨後,數十名現場觀眾上前,鄭重寫下自己的名字。據了解,圓明園管理處將進行為期一年的向社會徵集簽名活動。



因為下雨,很多觀眾站在現場,大水法遺址的土地變得非常泥濘。儘管天氣很冷,但中途少有觀眾退場。直到昨晚11點,晚會結束,觀眾才退場,很多人在大水法遺址前站立了4個多小時。



記錄英法聯軍回憶錄記載圓明園劫難



《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試讀本8種向社會發佈,首次大規模向中國讀者披露了那場劫難的原始資料。


《譯叢》計劃出版16種,其中英軍7種,法軍8種,另有《楓丹白露城堡:歐仁妮皇后的中國博物館》圖冊一種。《譯叢》參照英法史料150多種,包括當年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親歷者的回憶錄等,這些親歷者中有參戰的將領、外交官、翻譯官、一線指揮官、醫生和牧師等各色人物,最著名的有法軍統帥蒙托邦將軍、法國特使葛羅男爵、英軍統帥格蘭特將軍的回憶錄。



洗劫火燒圓明園後,英法聯軍在北京成立了戰利品分配委員會,英法各3個人負責。根據英法聯軍回憶錄,他們是在北京分配完“戰利品”後再回國的。



在《譯叢》中,有些文物被分配給誰、帶到哪個國家、在哪拍賣、哪個人拍走等多有記載。因此,可以在源頭上找到一些流散文物,為“尋寶”找到線索。比如,《圓明園四十景圖》原件是被法國杜潘(音)上校搶走的,運回了法國。1862年,這件文物被拿出來拍賣。法國國家圖書館以2000法郎拍下,現在仍被該館收藏。



逼簽不平等條約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說,國內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資料十分簡單,只有當時的奏章和日記,很多細節真空,而《譯叢》的資料多來自英法聯軍中的將軍、士兵,隨軍的牧師、醫生、外交官,其回憶錄比較真實、全面記錄了150年前的歷史,對填補國內歷史空白具有重要意義。


圓明園被毀真相始終是個難解謎團,坊間傳聞甚多。“虐俘說”提到,清軍將領僧格林沁曾在通州俘虜巴夏理等37名英法人員,將他們囚于圓明園實施虐待。“珍寶說”則提到,英法聯軍為掩飾搶掠珍寶的行徑,故放火燒燬圓明園。



王道成表示,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37名英法被俘人員並未受虐待,他們被送到圓明園的第二天就轉到刑部監獄,並受到貴賓待遇。



根據《譯叢》中相關人士的回憶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實原因是逼迫清政府接受《天津條約》。從1859年開始,清政府並未承認與英法兩國簽訂的《天津條約》,為逼迫清政府儘快承認條約,英法聯軍燒燬了圓明園。1860年10月18日圓明園被毀之後的第6天和第7天,清政府分別與英國和法國簽署了條約。照英法兩國人士的話說,就是“圓明園之火大大促進了談判的進程”。(京華時報)
2013-06-29 7:49 pm
如果你是熟東西歷史fun,歡迎多多建議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article?qid=1713062604573
2011-04-29 10:03 pm
1. 搬不完所以其餘的燒掉 不要留給中國

2.當作一種警告 示威

3.湮滅證據 把人證 物證燒光光 不過還是有一些石造建築物 及角落的木造建築遺留下來了
2011-04-28 4:53 pm
您好以下資料供您參考關於火燒圓明園的原因,向來有不同之說法,最普遍者為:咸豐皇帝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惹惱了英法兩國。當時英法聯軍是有所爭執的,法國人想燒紫禁城、英國人則想燒圓明園。英國後來決定一意孤行自己燒掉圓明園,來報復清朝皇帝。英國的格蘭特將軍曾說:余所以欲毀圓明園宮殿之故,今願爲左右一陳之。第一,被囚諸人,手足縛系,三日不進飲食,其受如斯野蠻之待遇,即在此地。第二,若對於中國政府不顧國際公法之殘酷行爲,不予以久遠之印象,英國國民必爲之不滿。若現即與之媾和,訂約撤兵而退,中國政府必以吾國人民爲可以任意捕殺無忌,在此點上必須警醒其迷夢也。皇帝避暑行宮固已被掠,然其所蒙損失,在一月內即可恢復原狀。當法軍自圓明園撤退,中國官吏隨即接管,行劫之中國人五名立爲所斬。吾軍邏卒往視時,已園門鎖閉,房屋亦未被毀也。圓明園宮殿之爲要地,人所共知。毀之所以予中國政府以打擊,造成慘局者爲此輩而非其國民,故此舉可謂爲嚴創中國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英國特使額爾金認爲:圓明園是大清皇帝最爲傾心的住所,他的三分之二時間都在這裏度過的,毀滅圓明園,是對皇帝一人的懲罰,是對他的尊嚴和感情最強有力的打擊,實則是「害最小而最可行之策。」作爲英國特使,額爾金在這個問題是算過一筆賬的:「若是單要求賠款,在這種擾亂的情形中,中國政府,除了搜刮民脂民膏以外,也付不出大筆款項。其次,若是要求清政府交出那班苛待英人,和破壞和約的人們,一些可憐的屬員,也許要被呈獻出來,作爲替身了。假若要求僧格林沁本人,中國政府大約不能答應,更決不能實行。尋思推繹的結果,只有毀壞圓明園,似乎是唯一的辦法,而這種懲罰,僅降在清帝一人身上,與人民無關。」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20401001關於此論點該文章有深入之探討,提供網址供板主您參閱之(火燒圓明園之深層原因):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0203/15/5368_64035.shtml&ei=mLO4TZCHFYj8vQOaxOGiAw&sa=X&oi=translate&ct=result&resnum=6&ved=0CGMQ7gEwBQ&prev=/search%3Fq%3D%25E7%2581%25AB%25E7%2587%2592%25E5%259C%2593%25E6%2598%258E%25E5%259C%2592%25E5%258E%259F%25E5%259B%25A0%26hl%3Dzh-TW%26rlz%3D1R2GGLL_zh-TW%26biw%3D1003%26bih%3D588%26prmd%3Divns另史學家王開璽則有不同的見解,其認為:英軍焚毀圓明園最終、最根本的原因, 即是要對清帝及清政府進行最嚴厲、最直接、最深刻的精神打擊與懲罰,以「表明吾人(英人) 之憤怒」。其最根本的目的則在于, 通過這一打擊行動,迫使清廷從此徹底對外屈服, 使中國徹底變成其殖民地。此外他也反駁了其他各種說法,詳可參閱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10-10/19/c_12675866.htm總而言之,英人之所以火燒圓明園,各方都有著不同的見解,就連火燒圓明園150週年回憶錄中,也未提及放火之原因為何,是以真相如何,恐只有當事人才得以知曉吧!我們後人只能憑所留下的史料窺知一二而已。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摘錄
2011-04-28 6:06 am
一方面是為了燒掉劫掠的證據,因為燒光了搶走多少東西根本無法計算

一方面因為圓明園當時是清朝皇室的象徵,一把火燒了可以摧毀皇室的精神
2011-04-27 10:23 pm
搶劫事後會被追究,一把火燒掉案發現場,叫死無對証。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39: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27000010KK017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