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逼簽不平等條約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http://hk.huaxia.com/thjq/jsgoucheng/2010/10/2135055.html
英法聯軍後裔首次捐還文物 非出自圓明園 2010-10-19 10:30:06 華夏經緯網
圖片參考:
http://hk.huaxia.com/thjq/jsgc/images/20101019/188406.jpg
英法聯軍後裔在活動現場向中方捐還流散海外的中國文物。
英法聯軍後裔捐還文物
昨晚,紐西蘭一個家族在活動現場向中方捐贈了一對流散海外的小瓷瓶。據了解,捐贈者是英法聯軍後裔,這是英法聯軍後裔首次向中國捐贈文物。
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傑介紹,捐贈的兩個小瓷瓶是一對,捐贈者是紐西蘭的一個家族,是英法聯軍的後裔。經廣州的專家鑒定,這對小瓷瓶雖然不是圓明園的文物,卻是從中國流散出去的。
他說,之所以在圓明園罹難150週年舉行捐贈儀式,是因為這是英法聯軍後裔首次向中方捐贈文物,表明他們承認歷史的態度,希望這樣的捐贈能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使越來越多的流散文物能夠回歸。
觀眾冒雨紀念圓明園罹難
昨晚6點,圓明園大水法遺址前,已有觀眾陸續進場。擺放在現場的600多個座位均被雨淋濕,圓明園管理處十多名工作人員挨個擦拭。據了解,當晚的觀眾有600多人,主要有專家學者、101中學學生、海澱區各單位代表等。
原定7點開始的主題晚會直到7點半才開始調試設備。隨後,現場指揮宣佈,因天氣原因,晚會將不能完全按節目單進行,節目順序也將按演員到場情況調整。原本是壓軸的成龍第一個上場,和一名女歌手演唱《國家》。數十名伴舞的年輕演員站到大水法遺址上表演舞蹈。
該節目之後,現場宣讀了圓明園遺址公園管理處發起的《倡議書》,呼籲全球持有圓明園文物的個人或機構返還所持文物。昨晚8點45分,成龍第一個在倡議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隨後,數十名現場觀眾上前,鄭重寫下自己的名字。據了解,圓明園管理處將進行為期一年的向社會徵集簽名活動。
因為下雨,很多觀眾站在現場,大水法遺址的土地變得非常泥濘。儘管天氣很冷,但中途少有觀眾退場。直到昨晚11點,晚會結束,觀眾才退場,很多人在大水法遺址前站立了4個多小時。
記錄英法聯軍回憶錄記載圓明園劫難
《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試讀本8種向社會發佈,首次大規模向中國讀者披露了那場劫難的原始資料。
《譯叢》計劃出版16種,其中英軍7種,法軍8種,另有《楓丹白露城堡:歐仁妮皇后的中國博物館》圖冊一種。《譯叢》參照英法史料150多種,包括當年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親歷者的回憶錄等,這些親歷者中有參戰的將領、外交官、翻譯官、一線指揮官、醫生和牧師等各色人物,最著名的有法軍統帥蒙托邦將軍、法國特使葛羅男爵、英軍統帥格蘭特將軍的回憶錄。
洗劫火燒圓明園後,英法聯軍在北京成立了戰利品分配委員會,英法各3個人負責。根據英法聯軍回憶錄,他們是在北京分配完“戰利品”後再回國的。
在《譯叢》中,有些文物被分配給誰、帶到哪個國家、在哪拍賣、哪個人拍走等多有記載。因此,可以在源頭上找到一些流散文物,為“尋寶”找到線索。比如,《圓明園四十景圖》原件是被法國杜潘(音)上校搶走的,運回了法國。1862年,這件文物被拿出來拍賣。法國國家圖書館以2000法郎拍下,現在仍被該館收藏。
逼簽不平等條約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說,國內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資料十分簡單,只有當時的奏章和日記,很多細節真空,而《譯叢》的資料多來自英法聯軍中的將軍、士兵,隨軍的牧師、醫生、外交官,其回憶錄比較真實、全面記錄了150年前的歷史,對填補國內歷史空白具有重要意義。
圓明園被毀真相始終是個難解謎團,坊間傳聞甚多。“虐俘說”提到,清軍將領僧格林沁曾在通州俘虜巴夏理等37名英法人員,將他們囚于圓明園實施虐待。“珍寶說”則提到,英法聯軍為掩飾搶掠珍寶的行徑,故放火燒燬圓明園。
王道成表示,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37名英法被俘人員並未受虐待,他們被送到圓明園的第二天就轉到刑部監獄,並受到貴賓待遇。
根據《譯叢》中相關人士的回憶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實原因是逼迫清政府接受《天津條約》。從1859年開始,清政府並未承認與英法兩國簽訂的《天津條約》,為逼迫清政府儘快承認條約,英法聯軍燒燬了圓明園。1860年10月18日圓明園被毀之後的第6天和第7天,清政府分別與英國和法國簽署了條約。照英法兩國人士的話說,就是“圓明園之火大大促進了談判的進程”。(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