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社會] 什麼是愛情觀?

2011-04-18 7:32 am
[急] 請問大家有冇任何社會學家/研究者對愛情觀既定義?
做project用 感激不盡!! :)

回答 (2)

2011-04-18 8:55 pm
✔ 最佳答案
柏拉圖定義

理想式愛情觀(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最常被使用,但其實是一個誤解。不過既然大家都這樣用,也就算是另一個意義了。這誤解來自於柏拉圖的一個有名的著作《理想國》。該書探討如何建構一個理想的國度,因其或許過於理想化而難以實現,故有人以此來詮釋何謂柏拉圖式的愛情。

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情也經常被使用,但基本上也是誤解(與上文不符的定義不符!)。這誤解來自柏拉圖的形上學,他認為思想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我們看見的所謂的“真實世界”的東西反而不是真實的。

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和任何一個人都在這世上有、且僅有一個人,對他(她)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僅對這個人而言是完美的,這兩個意義才真的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或兩性觀。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在那裡,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來自柏拉圖的理論)。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

在他的理論中,沒有那一半是比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在觀念世界,一個人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他(她)最完美的對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正在尋找着另一半。
~~~~~~~~~~~~~~~~~~~~~~~~~~~~~~~~~~~~~~~~~~~
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作爲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係。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着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當人類沒有對肉欲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欲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着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柏拉圖式戀愛,也稱為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作爲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係。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着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當人類沒有對肉欲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欲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着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2011-04-18 12:58:55 補充:
希望可以幫到你!
2011-04-19 9:42 pm






  時代不斷轉變,社會對愛情的觀念亦有所不同,現今社會流行的戀愛觀對信徒也有不少沖擊,筆者嘗試就有限的見識及與青年人之接觸,與大家分享一些個人觀察和意見。



引言



  教會內與教會外並非必然是二分的。就愛情觀而言,教會內(信徒)與教會外(非信徒)所持之愛情觀並非一定是互相排斥或對立的。非信徒也有追求恆久愛情,對戀愛忠貞、認真,且能切實的彼此相愛。相反,在教會群體中,也有把愛情弄得一榻糊塗、傷人傷己的,以下的分享採用了對比之方式,前者為社會流行的愛情觀,是泛指大眾傳媒所鼓吹,及大多數年青人的潮流文化而言,並非一竹篙打一船人的指所有非信徒一定是那模樣。而後者為教會內之愛情觀,亦泛指一般教會對信徒之戀愛婚姻教導,但並非所有信徒都認同和依從。



1. 即食文化vs按步就班法



  現代社會的「即食文化」也反映於戀愛拍拖的關係上。時下年青人喜歡快餐式拍拖,當遇上合眼緣的對象,便立即追求,甚至一個招呼,幾句閒聊,便可迅速地變為男女朋友。反觀教會所教導之禱告等候,按步就班的由彼此認識、交友,漸變為戀人,實在是一「漫長」的過程。快餐式的拍拖確實有其吸引力,既可減省含糊不清,忐忑不安的等候期,又可即時獲得戀愛初期之浪漫感覺。不過,似乎很多例子都告訴我們,沒有穩固友誼基礎的戀愛,大多維持數月便告吹,而有認識基礎之愛情,則來得較長久和有結果。



2. 重目前之feel vs有長遠目標



  社會潮流談戀愛講求feel,兩個人在一起之"feel"最為重要。有feel則一起,無feel便分開,那管將來如何。「換畫」文化亦顯得十分平常,拍拖換畫是即時公開的,總之人有我有,「無拖拍」才是可恥的事。教會則教導信徒以結婚為戀愛之目標,談戀愛需感性與理性並重,拍拖對象須慎重考慮,亦非人有我有的,獨身與結婚同樣可貴。不過,對年紀較大的信徒來說,理性等候伴侶實非易事,「無拖拍」確實帶給他們不少壓力。單純講求feel之愛情似乎比起要兼顧理性考慮來得容易些,但所帶來之傷害則並不少。許多偏重感性之愛情都較為脆弱,經不起考驗,而很多飽受戀愛失敗的年青人(包括信徒),對愛情亦會較易失去信心.甚至不太期望開花結果。



3. 重情慾、不重名份禮節vs重聖潔禮儀見證



  隨社會對性逐漸開放,同居或一夜情已較為人接受,傳統講求禮節和名份已不是重要的事。性經驗亦已年輕化至初中生,甚至小學生,不少年輕男女亦誤將性與愛相連,以為有愛必有性,或有性才有愛。事實上,現今很多情侶在戀愛初期便有很親密的身體接觸,又或者高估自己的自制能力,為自己設下很多誘惑和陷阱(如一對情侶單獨出外旅遊,或租渡假屋等)。教會雖教導戀愛中的信徒要聖潔自守,謹慎見證,而性關係亦只可在婚姻之內,但有不少信徒不自覺地跟隨社會性開放的潮流,對禮儀見證的要求已大為降低,防線寬鬆了亦容易陷入情慾中。



4. 重擁有,以滿足自己為首vs重捨己,以滿足對方為首



  現今的男女多渴望從戀愛中得到被愛,以擁有對方為滿足,若對方未能達到自己的期望時,便感到性格不合,很容易便分手。聖經則教導我們捨己精神,愛對方亦表示願意為對方放下自己,不以自己為中心,不求自己的益處,且要凡事忍耐、包容等。夫婦關係也強調丈夫為妻子捨己,妻子亦要順服丈夫,雙方都以對方為中心,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戀愛方向,但在現今高舉自我,強調個人感受的氣候下,我們很容易傾向以自我為中心,在戀愛關係中亦容易期望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為戀愛關係帶來不少張力。



總結



  以上四方面之對比,反映社會之愛情觀與教會內所教導的愛情觀有很大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馳的。作為今世的基督徒,每天受大眾傳媒之薰陶,加上身邊非信徒之影響,我們在戀愛的路上確實面對不少沖擊,亦很容易隨波逐流。如何能持守聖經教導,實踐愛的真諦呢?



  首先,我們必須察覺到社會上所鼓吹的取向與聖經教導不同之處,那些是可取的,那些是要拒絕的,若我們常醒覺到社會上所傳遞的意識和背後潛在之危機,我們便會較少機會失腳。不過,若我們以為教會傳統之教導不合時宜或難以實踐的話,則醒覺不同之處亦起不了甚麼作用。也許世界的愛情觀和戀愛方式似乎是容易依從罷!但我們渴望追求怎樣的愛情呢?那就視乎個人的選擇,當然,後果亦要自負。



  筆者仍深信聖經的教導都是對我們有益無損的,教會牧者對信徒苦口婆心的教導亦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這個世界在撒但的迷惑下衍生出千變萬化的觀念,信徒面對不同的沖擊,能否認定惟有聖經真理才是恆久不變的?若我們對戀愛有正確的認識,且願意持守,堅持立場,肢體間又能彼此提醒互勉,深信我們能真正享受神所賜的愛情,且能榮神益人。


收錄日期: 2021-04-27 13:54: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17000051KK014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