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流行用語的形成可能只是來自某些記者、作家的靈光一閃,例如新近的「 踹共」、長得很「正」…,能不能被接受則有其市場機制,當然其中夾雜外來語彙又何足為奇?☞各國語文中都免不了外來語彙,日文中以片甲名表示的外來語比比皆是,例如啤酒「ビールー」來自英語的「beer」、而ホテル更取代了源自漢字「旅館」(りょかん)。英語中球是為“ball”,香港人很自然地稱足球「踢波」,而後依會意(自己想)衍生出「波霸」,這就是純香港在地文化了,英國佬未必搞得清,之後隨著媒體自然也流入台灣…,也許我們不必指望國立編譯館會將之收入教材,但用來生動活潑又如何禁起?
圖片參考:
http://travel.shangdu.com/photo/0808vming/200812240131725077801.jpg
台語中外來語不少,其中不乏吸收來自原住民語彙的「牽手」,尚有來自日語的片甲外來語,像台語中麵包的「パン」就來自葡萄牙語的“ pao”;親吻chim1來自馬來語;肥皂「雪文」來自馬來語sabon,但這馬來語源又顯然和外來語脱不了關係。即便在今日華語文中,來自日語的「和製漢語」比比皆是:共産主義、共和国、開放、幹部、権威、指導、市場、社会主義、商業、人権、人民、政策、政党、独裁、民主、民法、理念、領海、領土、労働者……;要依此說日語的文化統戰豈不是超成功的,不然你倒找個理由證明中國「古已有之」給我瞧瞧?要說文化統戰更値得關注的是精神層面,原本語文應只是載體,價値是它後面表達出來的思維、理念;但所謂中華文化其實是充滿封建、仇恨史觀等等負面價値,與「不文化」倒是同義字;但這種扭曲的價値觀國民黨早就灌輸的很澈底,又哪輪得到中國共產黨,不是嗎?☞語言文字是種路徑依頼(Path dependence),若在60年前台灣最普及的語言文字只怕非日文莫屬,但在威權體制下,形成華文路徑依頼是整整剝奪一個世代使用的語言文字的結果,既使語文本身無好壞之分,但因使用此文字背後的文化素質低下,這使台灣人特別易受此路徑依頼之害。上次楊淑君事件我橫看豎看中國人趙磊才是關鍵,但台灣人卻特別容易被導往反韓的一面;而世界文化遺產的諸多爭議,更是中國在2003年高句麗古城爭議率先挑起,而中國虚構的反韓事件卻很容易使台灣人只聽到中國一廂的觀點可見這華文路徑依頼是如何束縛台灣人的視野與心靈……台灣必需強化英語及多元語文的友善環境,才能避免因華文路徑依頼而局限了視野,不如乾脆改成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北京話就當母語回家叫媽媽教就行啦,講話捲舌的就叫他掛狗牌到敎室後罰站,醤子好不好!
2011-04-29 01:01:50 補充:
會對「小三」題材較入戲的應以女性居多,我曽聽女同事嘰嘰咕咕些「顧小春」之類的,這牽渉到人的一些反射心態,像「第三者」之類的在女性同儕間受排擠的情況頗常見,但男性就較不會去理會這方面的事。
戲抬人,人也能抬戲,隋棠應是吸引男性觀眾的主要因素吧
2011-04-29 01:10:00 補充:
在台灣原本就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國族認同,
會有人視中國為「內地」或「祖國」並不意外;但對另一種國族認同的台灣人而言實為莫大的侮辱,
現在總統先生要求稱「大陸」而不稱「中國」,正顯示其以權力來扭曲台灣人國族觀的獨裁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