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 2. 五胡於東漢時期已經開始陸續遷入,匈奴乃南匈奴,被曹操安置於北方各地。匈奴語言不詳,有指為古突厥語;鮮卑屬東胡的一支,鮮卑語屬古蒙古語;羯人有白種人特徵,隨匈奴入塞,可能操東伊朗語;羌人操古藏緬語;氐人跟羌人混居,語系不詳。不過基本上,入塞五胡都已經漢化,只是仍然認同本身的胡人身份。
http://www.chiculture.net/1701/html/c14/1701c14.html
漢朝以後,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邊疆各族再次大規模向中原匯聚,在中原建立政權。其中,以匈奴和鮮卑的匯聚過程最為典型。
匈奴、羯、氐族融入中華
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西晉以後,南遷匈奴的不同支系先後建立過漢、前趙、北涼及夏等政權。
羯人是南匈奴羌渠部後裔,建立過後趙政權。
氐人建立過成漢、仇池、前秦、後涼等政權。
羌人在漢代主要居住在黃河河曲地區,並向西南地區和青藏高原北部及今新疆南部遷徙。西晉以後,羌人建立過後秦政權。
在匈奴、氐、羌這些邊疆族所建立的政權崩潰後,其族人分散,融入週圍各族之中。魏晉南北朝以後,匈奴、羯、氐等族稱漸漸消失。
鮮卑漢化啟隋唐盛世
北部鮮卑西徙南下。當南匈奴南遷時,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居大漠南北,與留下的少數匈奴等族融合,形成鮮卑父匈奴母,並具漢人血統的鮮卑拓跋氏。以後,拓跋氏繼續南進,先後建立代、北魏,以及以後由北魏分裂而成的東魏、西魏等政權。北魏曾統一黃河流域,享國祚達171年,是一個在歷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政權。
鮮卑的其他分支,亦分別在中原地區建立南涼、西秦、北周、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政權。而中部慕容鮮卑的一支,亦在隴右(今青海、甘肅一帶)建立吐谷渾 政權。
南北朝以後,除吐谷渾還保留其政權及名稱外,其餘各支鮮卑均融入漢族及其他各族之中。漢化的鮮卑族和鮮卑化的漢族相結合,形成以後隋、唐兩代政權的主體族群之基礎,進入中原的鮮卑族稱也慢慢地消失了。
3. 五胡進入塞之後,基本上都已經演變成農業形態,關內並不適合遊牧。羌氐在入關之前,都已經是畜牧形態。
4. & 5. 南方各族的融合
http://www.chiculture.net/1701/html/c16/1701c16.html
從三國時期起,為了穩定政權,蜀國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開發與建設。西南地區的俚人、僚人和夷人(今彝族的先民)見於載籍,之後,有的部分融入漢族。同時,西南地區亦出現了由各民族融合的地方大姓政權。
南中大姓
魏晉時期,部分漢族居民由於帶兵屯墾戍守或做官經商等原因而移入少數民族地區,與當地少數民族融洽相處,並作長期居留,逐漸形成史書所稱的「南中大姓」,成為地方的重要勢力。例如龍、傅、尹、董、焦、雍、婁、爨、孟、量、毛、李、謝等,其中,爨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最為突出。
西南地區的民族關係
東晉以後,爨氏逐步兼併南中大姓,其勢力獨霸一方。在中原及南北政權頻繁更迭的200多年間,爨氏大族認可兩晉、劉宋、南齊、南梁等朝廷向南中派出的刺史,作為地方官;又接受北魏、西魏、北周授予的刺史、郡守等職。因此,當時西南邊陲地區各民族得以保持融合的關係,維持了南中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
而東南沿海地區,亦經東吳政權及東晉、宋、齊、梁、陳等政權的開發,漸成為漢文化高度發達的富庶地區。該地區的山越逐步出山,融入漢族。在此期間大陸加強了與山夷的聯繫。
2011-04-21 14:26:17 補充:
http://www.chiculture.net/1702/html/1702c07.html
羯為晉人對雜胡的泛稱,其來源至今仍然撲朔迷離。西晉末年,居於山西、河北之間的羯胡捲入動亂。公元319年,其首領石勒率領部眾攻掠周邊地區多年以後,據地襄國(今河北邢臺一帶),建立後趙,自稱大單于、趙王。後趙勢力強大時,其控制範圍東起海濱、西至河西、南逾淮河、北接燕代。石勒死後,其子石虎奪得王位,遷都鄴城(今河南安陽一帶),實行殘暴統治,引起內部混亂、宗室相爭。至石虎死後,部屬冉閔盡殺石氏宗室,改國號魏,後趙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