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系功大於過定系過大於功?急 20點

2011-04-16 4:46 am
明太祖系功大於過定系過大於功?急 20點
唔要wiki
+自己意見
300字左右

回答 (2)

2011-04-16 5:21 am
✔ 最佳答案
過大於功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a/61a01/61a0101.htm
明代建立及明初之君主集權
在元末群雄中,最後推翻元朝、重建漢族一統天下的,是平民出身、曾做過和尚的朱元璋。他原屬紅巾軍的一部,後聲勢漸盛,獨樹一幟。朱元璋攻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作為根據地,整頓軍隊,勸課農桑,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的割據勢力。在平定江南以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兵北伐。次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同年夏天,明軍長驅北上,節節勝利,元室北遁。八月,明軍入佔大都,朱元璋終於一統天下。
明太祖建國初期雖然推行了一些善政,但由於其出身貧寒、學識淺陋,性格又多疑忌,深恐自己的身世、資歷難於服眾,於是厲行君主極權的專制統治,以鞏固朱姓天下。其君主集權政策主要表現於以下各點:
(一)廢除宰相制度:明初,承元制設中書省,丞相對政務有專決的大權。自從胡惟庸以謀反罪被殺後,太祖下令廢中書省,不設丞相,其職權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置尚書一人主理,直接向皇帝負責,這就造成中國歷史上皇帝絕對專制的局面。
(二)建立特務統治:胡惟庸一案揭發後,明太祖對功臣宿將不放心,特設「錦衣衛」這個特務機構,秘密偵查不法朝官和其他嫌疑分子。他製造兩次大冤獄(胡惟庸案、藍玉案),屠殺了四萬五千多人,其他案件裏被殺的人也不可勝數。
(三)施行跪對廷杖:明太祖為了進一步提高皇帝的威嚴,規定文武官員向皇帝奏事,必須跪著對答,叫做「跪對」;官員說話惹得皇帝生氣,便要伏在殿廷上挨板子,叫作「廷杖」。
(四)羅織文字大獄:明太祖更吹毛求疵,隨意從奏章裏找出涉嫌對皇帝不敬的字眼,把上奏臣子嚴刑處死,造成了許多「文字獄」。
明太祖厲行君主集權,不僅將皇帝的權力推向高峰,更鞏固、深化了中國專制文化,對後世遺禍極大。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a/61a25/61a2501.htm
明朝
無知的暴發主子特別殘酷
一陽生
明初之君主集權向人們提出一個問題,值得治史者深刻研討,即:為何以平民起事而奪取天下者,在勝利之前十分注重禮用士子、愛護戰將,一旦功成權握立刻翻臉無義、殘害功臣?這一方面固然是歷代王朝創立後普遍的規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另方面則因貴族革命與平民革命有所不同,前者之取得天下者多有恃無恐,不必怕人懷疑其出身是否有資格君臨天下,而後者既因出身微賤而懼人歧視,又因伙伴「功高震主」而恐其不服,只好用高度的「自尊」來掩蓋其極度的「自卑」。在最初起事暴動之際,大伙兒都是有難同當的「哥兒們」,一起出生入死、不分彼此,一旦奪得天下本應有福同享,若要迅即區分出「萬歲」和「臣下」,確實難以處置。況且名曰「功臣」,自有奠立江山之大功,甚至「功高過主」,更令新暴發之主子寢食難安。於是那些出身寒微、缺乏教育和大家風度的「土皇帝」,便一次次將原來沾滿政敵血跡的屠刀用來宰割自己昔日的「戰友」與「恩人」了!
至於文字獄之大興,亦不難理解。觀諸歷史,秦、元、清之輕視迫害中原儒生,乃落後野蠻民族對文化先進民族的蔑視與報復。而朱元璋之流也是基於一種因「無知」或「少知」而產生的狹窄心胸和妒忌心理。俗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凡讀書太多者通常難以領導民變取得勝利,因其包袱、顧慮太多而缺乏包天之膽。故歷代暴動之首領多係鋌而走險的無知平民,或讀書不多的小知識分子。當他們成了一朝天子或國家元首,對「無用」的知識分子自難免百般輕視,同時一種自卑、妒忌和報復相混合的無名火亦油然而生。因為他們自己或者從小唸不起書,或者屢試而不第;或者未能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一旦大權在握,就不免存在這樣的心態:昔日老子出生入死打天下,你們舒舒服服地讀書;爾今老子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絕不讓你們舒舒服服地做官!於是難保不出現下列之局面:「無知識分子」迫害「有知識分子」,「小知識分子」打倒「大知識分子」。職是之故,古往今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往往多災多難,而隨著改朝換代的不斷進行,中華文化也常常經過建設、摧殘、再建設、再摧殘……的苦難歷程,嗚呼悲哉!
2011-04-16 9:13 am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可說是位賢君,也可稱暴君。持正面評價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恢復經濟著眼,歷史記載朱元璋是少見勤政的皇帝;而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其高壓統治著眼,如殺戮功臣、文字獄及廷杖。洪武六年,朱元璋鑒於開國元勳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屠戮的信號。後來的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 人,連“浙東四先生”亦不能免。朱元璋還特地頒佈《昭示奸黨錄》。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藍玉謀反,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打盡,此時又頒佈《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殺江夏侯周德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殺穎國公傅友德,與他同時被殺的還有藍玉的副將,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是開國六公爵最後一位僅存者。藍玉死後不久,定遠侯 王弼就對傅友德說:“帝晚歲峻誅殺,我輩幾無噍類矣”,朱元璋知悉後,賜死王弼。至此,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殺盡,開國六公爵除了鄧愈外,可以說無一善終。這時朱元璋說:“自今胡党藍黨概赦不問。”朱元璋晚年嗜殺,大臣們祇要觀察皇帝當日臨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視朝,若舉帶當胸,則是日 誅夷蓋寡,若按而下之,則傾朝無人色矣。

總括而言,朱元璋誅殺功臣是鐵的事實,這也造成靖難之役時,能勤王衛主的老臣已經不多見,僅存者只剩下武定侯郭英、長興侯耿炳文等人。曾經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洪武三年告老還鄉,特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但他的兒子朱同最後被賜自縊。清代學者趙翼說朱元璋:“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

除大誅功臣外,朱元璋也殺文人,吳晗《朱元璋傳》中開列了被殺文人的名單:“處州教授蘇伯衡以表箋論死;太常卿張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殺,而是綁 起來扔到長江裏);河南左布政使徐賁下獄死;蘇州經歷孫右;曾為藍玉題畫,泰安州知州王蒙嘗謁胡惟庸,在胡家看畫,王行曾作過藍玉家館客,都以黨案被殺; 郭奎曾參朱文正軍事,文正被殺,奎也論死;王彝坐魏觀案死;同修《元史》的山東副使張夢兼、博野知縣傅恕、福建僉事謝肅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趙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張士誠處作客,打算投奔擴廓帖木兒的戴良,畏罪自殺。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張宣,謫徙濠州;楊基罰作苦工;烏斯道謫役定遠;顧德輝父 子在張士誠亡後,並徙濠梁,都算是十分僥倖的了。”

明太祖雖標榜復古,但他大多數制度是從蒙古學的,廷杖與責打臣下是從蒙古學的,法制是 從蒙古學的,違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訓。另外,他與蒙古人一樣,為了動員全社會,他十分重視戶口普查,每個人有固定的義務,每個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後才是大臣。人民分為軍戶、匠戶、民戶,不許隨便轉換工作,這是從成吉思汗的十戶制學的。從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對的,明朝則要,因此明朝君主是絕對專制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參考: 1995 (網上)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55: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15000051KK010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