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統一中國原因(高手務必請進!!)

2011-04-16 5:58 am
之前有問過類似問題
但回答不滿意

請從以下條件分析隋朝為何可以統一中國 :
南北朝後期的北強南弱
楊堅主政後的政策

ps不用介紹楊堅的身分背景

回答 (3)

2011-04-17 1:42 am
✔ 最佳答案
http://chist.yy2.edu.hk/al_paper1_tsui.htm
隋文帝建國統一南北成功的因素

中國自漢末歷魏晉南北朝四百多年之長期分裂,隋文帝能使中國復歸統一,實因堅能順應歷史朝流,在北周皇權驟然衰落下成功地掌握北周大權,然後伐陳,統一南北,其成功因素,可從歷史發展趨勢、篡周平陳等兩方面加以分論之。

首先就歷史趨勢而言: 中國自秦漢以來,即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各種制度的確立和文字的統一,使中國無論在政治或文化上都形成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國家。因此,統一是國家的基本形態,既是統治者的願望,也是人民的普遍要求,而分裂往往只會帶來動亂。南北朝長時期的分裂,加深了社會的困苦,人民渴望統一,隋的統一便是這種趨勢下的結果。
就經濟而言: 北朝經濟本不及南朝發達,北方迭經戰亂,人口流散,勞動力不足;南方少受戰火摧殘,且氣侯和土壤均適合農業發展,加上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勞動力增加。但南方大部分土地受皇族、士族和官僚控制,繁苛的賦稅對農民造成沉重的負擔,所以南方的富庶,並沒有使人民得益;而北方自北魏孝文帝施行均田制度後,農民獲得分配土地,生活較為安定,造成了北方在經濟上佔優勢的局面。
就政治而言:南朝宋齊梁陳與北朝東魏、北齊之皇室,荒淫無度均達於頂點。而南朝至梁武帝時稍有起色,唯武帝信佛,乏尚武精神,未能及於同時之西魏,北周政治則較好,宇文秦開國時,用周禮「家庭之內,不越檢閑」。社會方面:南朝之門第制度遠較北朝嚴謹。北方門閥即使關東氏族亦較南方為厚重,至關西宇文氏得國後,遵服古禮,壓抑浮侈,社會風氣日佳,而南朝立功為國者,多為寒門小族。雖是寒門小族稍有功勞,卻見棄於朝廷,離心力日大,士族不能團結有礙於國力增強。
學術方面:北方學風經學,研究治國方法,社會制度比南方為佳,南朝學者至北地,不久頓成名學者,此因南方人重玄學而好清談,不切實務,置國家大事於不顧,日久國勢積弱,再者北方之能戰勝南方,實乃有優良之府兵制之助。蓋南朝軍人地位低下,掌權的士族受社會風氣影響,既不屑為兵,亦無能力作戰,南方又乏尚武精神,因此軍人往往由貧民或奴隸充任;部分將領即使掌握軍權,也沒有政治及社會地位,軍隊的戰鬥力及士氣都受影響。北朝自西魏推一方面承接了胡族善戰的傳統,另一方面也改善了軍人的地位,戰鬥力因而增強。南北軍事實力的懸殊亦是成敗的重要關鍵。
篡周平陳方面
篡周成功之原因
公元五七二年周武帝即位,推行中央集權,擴大府兵兵源,出兵滅北齊,統一北方,不幸早喪,傳位嗣子周宣帝。宣帝在位二年而卒,其疾篤時,楊堅以后父之尊應詔侍疾。公元五O八年五月,宣帝崩,與漢人劉昉、鄭譯合謀,矯詔由堅輔政,時周靜帝僅八歲,以堅為左大丞相,總領朝綱,都督內外諸軍事,是年十二月加九錫,晉爵隋王,堅遂握有軍政大權。乃於大定元年(公元五八一年)二月,正式篡位。計其受詔輔政至篡位,前後僅九月。其順利而移周祚,除因周主幼弱外,尚有以下各點之因素:
北方士庶,渴望復漢:西晉覆亡後,黃河流域一直為胡人所統治。北方的漢民族長期受到胡人的歧視與虐待,極渴望恢復漢族的統治政權,楊堅篡北周,正迎合潮流的需要。
鮮卑兵士,消失勇武:北周胡主及兵將,在佔據北方後,因受中原文物吸引,生活漸流於怠逸,勇武的風氣消失。自北魏末年,鮮卑人多因日漸漢化,體質日見文弱,不任兵事,只得借助漢人主理,故楊堅篡北周,易得漢族兵將支持。北齊文宣帝時,已簡舉漢人之勇力絕倫者,謂之勇夫,以備邊要。北周趨用漢人蘇綽之議,實行府兵制,徵農人入伍,故北周境內已有一半漢人當兵。及末年,周的軍事將領,以漢人估大多數,故兵權漸轉移於漢人手中。凡此胡漢軍力轉移,可視為南北民族融合發展之必然趨勢。
北方士族,共為擁戴:楊堅乃東漢名臣楊震之後,堅於關隴士族間,有重名,加以居官清廉,好提攜關中大族、世家子弟,是以關隴一帶之朝野漢人,大都擁護楊堅。且堅之握兵權實在宣帝死後兼領都督內外諸軍事時,其後即利用此訓練有素之府兵,擊潰強大的外鎮宗室,奠定隋之基業,然造成此種有利形勢,楊堅除以后父之關係外,漢族集團之支持與此有密切關係。蓋因北周末時政權多隨胡人武力之消長而漸移至漢人手中,如漢人御正大夫劉昉,為堅之舊同學,內史大夫鄭譯亦素知堅有逐胡興漢之意;顧命大臣劉之儀亦同具此心,至於楊素、李德林、柳裘、崔仲方、崔弘、度高熲等漢族集團亦大力支持,由是觀之,在軍事與政治人材為漢人佔絕對優勢下,加上主少國疑,焉得不順利篡周。故楊堅篡周建隋,乃蓄謀已久之事。
滅陳統一江南之原因
楊堅篡北周以後,標誌北方政權已重新回到漢人手裏,南方人民及政府官員對抗拒北方人入侵之耐力漸見瓦解,加上以下原因,均有助楊堅平定江南,統一全國。





2011-04-16 17:42:34 補充:
地理形勢有助於攻陳:南北朝末期,陳多聯北齊以抗北周,既重守兩淮,兼及於江者,故一時尚能保持均勢,後北齊為北周所滅,南陳失去兩淮之屏障,而亦缺蜀漢之地,幅員日狹,隋大舉興帥,即可順巴東而下,於釆石、京口同時作鉗形攻勢,陳師只可束手就擒。

2011-04-16 17:42:42 補充:
隋無北顧之憂:南北朝末朝,突厥已為邊患。北齊、北周時爭相結納以換取和平,隋時突厥葉護可汗當政後,忙於內爭,分裂為東西突厥,又得應付西征波斯。隋文帝採納長孫晟建議的分化政策,使突厥分裂加深,減低威脅,其後東突厥內附,隋無北顧之憂,於是可以集中力量南下平陳。

2011-04-16 17:42:50 補充:
計劃周詳:隋文帝即位之初,便已計劃滅陳。他先後任命韓擒虎、賀若弼為廬州、吳州總管,經常在秋收時派兵進入陳境掠奪糧食及焚毀倉庫,破壞陳朝的經濟;又派楊素於永安大造船艦,作為渡江的準備。反觀陳主自始對隋並無戒心,及隋師自巴東而下,告急文書為妄臣施文慶所扣,集於建康水軍,未能及時增援,且京口、采石等江防要地,亦未派大軍防守,原有守軍亦多畏敵厭戰,結果使隋軍平陳能一舉成功。

2011-04-16 17:43:00 補充:
政治較優:隋文帝統一北方後,勵精圖治,積極改善人民生活。開皇七年隋命後梁主蕭琮入朝,不歸。其後蕭琮叔安平王巖率領滿朝官員、男女十餘萬口投奔陳國,陳卻給予蕭氏族人政治庇護,造成隋伐陳之藉口,已實屬不智,且陳後主生於深宮,絕鮮過問政治,日與張麗貴、孔貴妃及狎客,寄情於文酒歌戲之會,以致后妃、宦官與輕妄之徒爭相交結弄權,綱紀敗壞,隋軍南下伐陳時,提出「以有道伐無道」的口號,瓦解南方的士氣,可見隋能在當時伐陳成功,統一江南,實非偶然。

2011-04-16 17:43:09 補充:
楊堅於北周靜帝時篡北周帝位,改國號曰隋,是為隋文帝,篡北周後九年派兵滅陳,南北復歸統一。隋文帝即位後,施行很多改革及針對時弊的政治措施,政治頗上軌道,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之發展日益隆盛。
2011-04-16 3:04 pm
南北朝不論前後期
南弱北強態勢不曾轉變
縱使劉裕曾滅巴蜀與後秦,也無法改變此一態勢。

所以題目提到
[南北朝後期的北強南弱]
[後期]可以剔除
因為這條件早存在

南方政權的腐敗請參考《陳書》/《南史》
原本早該南北一統了
只是北方內部紛爭,直到北周滅北齊,不久北周幼主即位,造就楊堅坐收漁人。
2011-04-16 7:24 am
阻礙統一的巨室大家已經因為北魏而消失


整體社會人文條件回歸簡單 中國原始的法治制度又能重新負荷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33: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15000015KK078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