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edblog.hkedcity.net/ies_notredame/
圖片參考:
http://edblog.hkedcity.net/ies_notredame/wp-content/blogs/133/uploads/DSC00333.JPG
我們以九龍城衙前圍道為是次專題探究報告的主要街道。九龍城地理上最具特色的就是穿插的內街,中間穿插的橫街為衙前圍道。於專題報告中,主要是從衙前圍道的潮州和泰國的飲食文化去作出探究。因為近年來,潮州的飲食文化在九龍城有衰落之勢,反之泰國的飲食文化則興盛起來。這些現象的背後是由許多的因素所產生。所以我們就從九龍城衙前圍道作探究的出發點,由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出九龍城社區中,兩種不同的文化(潮州及泰國)能否共融,從而了解到整個社區的文化演變。同時,探究出泰國成為本土化的可能性,並且考究【去潮州化】現象。根據我們進行多次的實地考察和訪問得知,有不少潮州人居住於九龍城一帶。這是因為二次大戰後,造成了大量潮州人移民到香港,所以昔日衙前圍道有很多的潮州人經營生意,令九龍城充滿著潮州的味道。潮州商人多從事於藥材業、米舖、雜貨舖及餅食業等,而他們經營的食肆主要是潮州菜館、潮州打冷、潮式粥粉麵店等,例如:著名的「樂口福」和「斗記」。潮州人是善於用簡單的食物去創造出美食和他們是十分重視於孝的觀念,透過其飲食文化就可見,影響到潮州人的族群生活。從訪問潮州人周小姐得知,潮州店舖最高蜂期是遍佈整條衙前塱道,周圍是售賣潮州食品的店舖。但是隨著人口的搬遷或老化,現今九龍城的衙前圍道已經很少潮州店舖存在。我們在進行實地考察時,發現到潮州的店舖只餘下幾間,包括:「潮發」、「元合」及「和記隆」等傳統的老字號。出現此情況是因為泰國店舖漸漸進駐九龍城衙前圍道一帶,取代了潮州店舖於九龍城的地位,昔日「小潮城」的風光不復見。
圖片參考:
http://edblog.hkedcity.net/ies_notredame/wp-content/blogs/133/uploads/001IBIC8A6C24A95D5206Cn.jpg
圖片參考:
http://edblog.hkedcity.net/ies_notredame/wp-content/blogs/133/uploads/DSC00371.JPG
從我們訪問泰國店東主肥姐所知,其實於二十年代已經在九龍城開設。由於當時的九龍城聚集了大量的潮州人,他們所經營的店鋪更可說是成行成市,很多人都慕名而來。隨著城寨被拆,啟德機場的搬遷,顯然易見的是:潮州店鋪開始式微,相反泰國店鋪漸漸受人注視,愈開愈多。近年來,九龍城更出現(小泰國)之稱。泰國人成了九龍城的一大特色,可體現於泰國店鋪多開設於城南道一帶的地區,泰國的文化,如:潑水節等等活動也愈來愈普通。由此觀之,早前九龍城因潮州店鋪的式微而引致九龍城的沉寂,現在卻因此泰國店鋪的進駐再次興旺起來,帶動九龍城的繁榮,九龍城在剩下僅存的潮州文化的同時,也包容了泰國文化,我們相信在這情況下,九龍城將會由另一族群(泰國)所主導。
圖片參考:
http://edblog.hkedcity.net/ies_notredame/wp-content/blogs/133/uploads/DSC01969.JPG
總結 在面對潮州文化的式微,泰國文化的興起,九龍城居民有否抗拒接受泰國文化的融入? 首先,據我們的訪問得知,現在的九龍城居民,除了有潮州人外,也有些是外來人。他們對於這情況都表示接受。雖然泰國的店鋪成行成市,但具潮州特色的店鋪,食肆仍然可以在九龍城侯王道一帶,如:「潮發」、及「和記隆」等傳統的老字號,這都是他們維繫潮州人之間的人倫關係。這些潮州人仍舊找到他們的社交網絡,共同回憶……泰國文化的入侵,對他們的生活影響不大。再者,據泰國店東主肥姐所述,我們也可得知大部分泰國人都懂廣東話,他們在經營的同時,也逐漸與街坊(包括居住於九龍城的和外來顧客)建立了關係,在相遇或某些活動的時候,都會互相問候一番,他們和本地的居民相處融洽,發揮著守望相助的精神。 其實泰國和潮州兩個文化在某程度上是有共通的。因為早年時,很多的潮州人移民到泰國,他們來到香港,居住於九龍城的泰國人多是華僑,他們的文化多多少少也是互相影響的。其次,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許多城市或地區印存在著二個民族以上的族群,而九龍城便印證了這個答案。 我們所知,九龍城原先是潮州人主導的社區,並在此打造食城之名號。隨著潮州人的遷出,泰國人開始進駐九龍城,逐形成小泰國。如:飲食文化由潮食轉為泰食,整個社區網絡也出現去潮化的現象……由此推論,九龍城是由潮州主導變為泰國主導的地區。